美国有线新闻网(CNN)近日报道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吃面条、米饭、热汤的国家,一种看似不可能流行起来的饮食最近却火了起来。这种食物可能是用芝士片包裹的生胡萝卜,也可能是一整颗花菜。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白人饭”。
这事还火到了国外,外国网友也看不明白,纷纷好奇起来。甚至有外国媒体专门撰文探讨这个现象:普通的“白人饭”为何在中国走红?
“白人饭”流行趋势被白人发现了
据悉,“白人饭”的流行趋势最早可能源于今年5月底。一名在瑞士旅游的中国游客,上传了一名欧洲妇女在火车上将几片火腿和一包生菜放在一起当午餐的视频。
随后,不少中国网友开始跟帖吐槽自己见过的“白人饭”。一名网友晒出同事的饭盒,里面仅有两根胡萝卜和一些菠菜。“白人饭之进化掉了食欲……他们已经不用吃饭就能自己产生能量了吗?”这名网友说。
另外一名网友发文说:“我的澳洲同事,一片面包,两根胡萝卜,最大的仪式感是放进饭盒里。”
不少中国网友吐槽“白人饭”令人感到空虚,且毫无灵魂。这些帖子又被翻译成英文,流传到了外国社交媒体上。一个标记有“白人饭”的推特消息,甚至在三周时间里,点击量超过430万次。中国网友发现,“白人饭”的流行趋势被白人发现了。
英国《卫报》报道说,有中国网友试图解释,对“白人饭”的着迷或厌恶部分缘于这个事实——中国人享受食物的复杂,会用许多不同的食材和调料烹饪。
然而,最能够体现中国网友整体态度的是另外一名网友的话。他评价西方同事千篇一律的午餐时说,如果无聊的食品旨在维持生命,那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白人饭”背后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随着“白人饭”在社交媒体上的火爆,一些网友也开始从不同角度来看待“白人饭”。一些网友认为,吃“白人饭”可以减肥。另有网友认为,相比中餐,“白人饭”的碳水少,可以让人避免在工作日下午出现昏昏欲睡的情况。还有网友认为,这反映了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
一些媒体还发现,其实几年前,类似“白人饭”的“糊弄餐饮”就在一些留学生之间火过一阵子。他们漂泊在异国他乡,要兼顾学业和生活,有的不会做饭,有的想节省时间。别说生吃蔬菜,冰淇淋拌饭也不是不能接受。
马来西亚出生的艾德华·文是中国香港一家法国餐厅的主厨。他认为,“白人饭”反映了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受马来西亚人、华人饮食文化的影响,艾德华·文小时候大概没想到,他如今成了负责做沙拉的那个人。他小时候唯一与“白人饭”有关的食物,或许是水煮蛋、金枪鱼罐头。
“我小时候家里没有西餐,因为我家里的老一辈人对西餐没有兴趣。”文回忆说,“和当时大多数家庭一样,围着桌子吃亚洲菜是一种传统,大家一起分享一盘盘热气腾腾的美味家常菜,高兴地聊着天,这种快乐的气氛吸引我从事厨师职业。”
当文在四岁时第一次自己做饭,做出来的也不是冰冰冷的东西。那时,他因为吃腻了妈妈每天做的煎蛋和鸡肉咖喱,尝试着炒豆子和土豆。不过,那也是一次危险的经历。锅着火了,他把水浇在油上,差点引发火灾。
对比之下,做一个三明治要安全多了。
“白人饭”又是怎么来的?
CNN说,除了被“白人饭”的乏味、分量小劝退,中国网友对这类未煮过的冷食抱着天然的疑问。因为按照中医理论,吃热食、喝热水,对身体有好处。
不过,中国网友忽视了一点。这些他们眼中的“白人饭”,其实是西方人在午餐时间的食物。美国波士顿大学食物历史学家、饮食总监梅根·伊莱亚斯说进化掉食欲的“白人饭”,欧美人在午餐时准备“白人饭”这种简餐是有一段历史的。伊莱亚斯曾写过多本关于饮食文化的书籍,其中就包括《关于午餐的历史》。
“大约19世纪中期,当北半球开始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对工厂工人、办公室文员销售午餐的市场行为逐渐出现。”伊莱亚斯说。
“工厂中设立标准的午餐时间,意味着人们吃饭的时间更少了。而城市化意味着他们离家很远,无法自己做饭。于是,特别是在美国,为人们提供廉价、方便午餐的餐车、咖啡店就出现了。人们可以在他们的工作地点或是就近吃午饭。”
为什么三明治会成为很多西方人的午餐选择?伊莱亚斯说,那是因为在有限的时间里,选择三明治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把多种食物包在一起,没有太多“难吃”的风险,也不需要把食物加热。
伊莱亚斯本人也会把“白人饭”作为自己的午餐。不过,她通常会加一些异国食物,让自己吃得丰富一些。“比如,一个饭团、一个马卡龙进化掉食欲的“白人饭”,或是一个小三明治、一个小甜饼。另外,我总会喝一杯浓缩咖啡。”
作为一名食物学者,伊莱亚斯认为,“白人饭”在中国的流行,有助于挑战一些迂腐的文化偏见——原来这些看上去“正常”的欧美食物,在其他国家的人看来是平平无奇且毫无吸引力的。
一名叫做“runner1399”的美国网友留言说:“长久以来,一直是白人对别国饮食评头论足,现在终于轮到我们自己被人开玩笑了,特别是他们说的都是真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