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摘要: 酸雨是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材料等都具有很大危害。近几年 我国酸雨面积和危害程度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 本文结合我国典型的硫酸型酸雨特征, 提出了可行的防 治酸雨的具体对策。关键词: 酸雨;危害;防治对策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人口剧增和城市化的趋势, 化石燃料能源——煤和石油等的消耗量日益增加, 燃烧过程中排放的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越来越多, 导致这些气态化合物在大气中反应生成硫酸和硝 酸,这些酸性物质随雨雪等从大气层降落,形成“空中死神”——酸雨。酸雨对陆地生态系统和材料的 危害及影响己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环境问题。 在没有大气污染物存在的情况下, 降水酸度主要由大气中 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碳酸组成,其 pHf直在5.6?6.0之间。因此,一般地将pH直<5.6的降水称为酸雨。绝大多数材料都是暴露在大气环境中的,大气腐蚀是一种材料(这种材料可以是一种金属的、石灰石的、玻璃的、聚合物或有涂层的材料 )与周围的大气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降雨作为影响大气腐蚀的 重要影响因子,不仅在降雨过程中对材料具有冲刷作用,其在材料表面的沉积物也会对材料造成腐蚀。
尤其近年来, 随着大气环境的恶化, 全球许多地区出现了酸性降雨。 酸雨不仅破坏生态环境, 而且能够 大大加速材料的大气腐蚀速度, 因此研究雨水酸化情况下材料的腐蚀和酸性降水对生物体的危害显得尤 为重要。我国的酸雨状况随着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 以我国长江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为中心的亚洲地 区已经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酸雨区。1974年我国在北京开始对酸雨进行监测,1979年后各省区陆续开展了这方面的监测工作。1979年初在贵州省的松桃县和湖南省的长沙市、凤凰县等地首先发现酸雨,此后又相继在重庆、上海、南京、常 州等地监测到酸雨。尤其在 1982年夏季,重庆市连降酸雨,降水 pH直大都在4.0以下,导致了大面积农 作物受害及建筑物的严重腐蚀。为了掌握酸雨分布,国家环保部门于1982年建立了 189个观测站、 523个降水采样点的酸雨监测网。 观测记录发现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也开始出现酸性降水,如北京、 天津、河北的秦皇岛和承德、山西的侯马、辽宁的大连、丹东、锦州、阜新、铁岭、葫芦岛、吉林的图们、陕西 的渭南和商洛、甘肃的金昌降水年均pH直<5.6我国的酸雨区一般划分为华中、西南、华东和华南4个地区。
华中酸雨区污染最为严重,其中以长沙、怀化、赣州、南昌为代表的湖南和江西省是华中酸雨区酸 雨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达 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华南酸雨区主要分 布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东东南部和广西东部; 西南酸雨区以四的宜宾、 南充、 贵州的遵义和重庆 市为中心;华东酸雨区则分布范围较广,覆盖江苏省南部、浙江全省、福建沿海地区和上海,高酸雨频 率(> 80% )和高酸度降水(pH < 4.5)的城市比例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目前,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 研究表明,我国pH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