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碎片化阅读会导致低智商社会吗 读书多而杂乱与信息碎片化的解决

    1年前 | admin | 106次围观

    低智商社会_碎片化阅读会导致低智商社会吗_智商极高导致阅读障碍

    读书多而杂乱与信息碎片化的解决方案

    独立思考,深度思考,已成为浮躁时代的稀缺本领。

    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时候,主要弊病在于信息匮乏,老师的一大功能提供海量藏书;而今信息时代,各类知识良莠不齐,吸收之后真假莫辨,杂乱无章,无所适从,竟尔迷茫。

    今天的我们,比前人知道信息多了,也迷茫焦虑多了。

    迷茫焦虑之下,病急乱投医,各种药方都收集,都使用。万药齐发,乱且死矣。

    多而杂乱、碎片化的问题,是一个生死考验,破之则生,困之则死。

    系统思维的建立,已成为当务之急。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论》:“古今论脉之家,彼此互异,是非各别,人持一论,得失各半,总由不知变通之精义,所以愈密而愈疏也。”对脉象的种种不同理论,导致了医者在辨证时的迷茫。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论》:“古读《千金》《外台》者,必精通于《内经》、仲景、本草等书,胸中先有成见,而后取其长而舍其短,则可资我博深之益。否则反乱人意,无所适从。嗟乎!《千金》《外台》且然,况后世偏驳杂乱之书,能不惑人心志哉?”如果不能够从根本经典学起,盲目学习支流的学问,很容易杂乱无章,不成体系,陷入迷茫。支流的专业好书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看起来有道理实际上禁不起推敲的诡辩之书呢?

    由是观之,杂乱之祸,古来已有。

    一、多知而乱:智能时代更迷茫

    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就是不干?!

    未必。知道得多首先带来的不是清醒,而是迷乱。

    以前是想读书而书少,今天信息渠道太多了,各种APP都在竭力提升用户存留时间,争夺人们的时间和精力。

    本来求知是为了解惑,但读了诸多相左的观点,人们便是非莫辨,不知何去何从了。渊博谈不上,迷茫糊涂倒是恰当。

    一个没有判断力的孩子,听了许多叔叔阿姨给的不同建议,他们的前途不是更清晰了,而是更茫然了——他们不具备辨别是非正确取舍的能力。一个病人,连续几个颇具影响力的医生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让病人自己选一个——病人也茫然了。这种看起来尊重他人自主选择权的行为,实质上是在利用专业知识的不对称,推卸责任与风险。病治好了医生有功,病没治好是病人活该。孩子的选择也是这样,选对了的话父母和叔叔阿姨有功,选错了呢?就是孩子判断力执行力不行。问题是,父母为什么不能注重提升孩子的判断力?

    事实是,信息时代的海洋,让成年人也对未来非常迷茫。

    迷乱、迷茫、迷惑,这个状态让人失去方向、丧失力量,陷入黑暗乃至绝望。这是一个比无知更令人痛苦的境地。

    家长和老师作为孩子们的指导者,领导者管理者作为下属的指导者,理应回答清楚关于人生的三个基本问题:人活着为了啥?为什么是这个?怎样实现?

    对应到具体实践中,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是?怎样实现?能够从人生层面回答这三个问题的人,可以轻易地从目标层面回答这三个问题。这里面存在格局境界上的降维打击。

    这三个问题没有清晰的答案,就是迷茫。

    二、多知而乱的危害:碎片化的焦虑恐惧

    由于人性中的贪婪、虚荣和恐惧,总是贪多求快。知识和信息知道得多一点,可以少一些被忽悠的可能,或者多一些忽悠别人的本事。原理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在忽悠和反忽悠的斗争中不断迭代。

    可一旦陷入知识堆砌的比拼,就会陷入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绝望和恐惧。此生无论再怎么努力,知道得再多,所能掌握和穷尽的也只是人类知识的沧海一粟。恐惧焦虑因此成为碎片化学习者的基本心态。他们用比较优势安慰自己:我知道的比别人多,所以我比别人更安全。实际上,五十步笑百步,他们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碎片化的知识堆砌,都是杂乱无章的知识垃圾场,大号的嘲笑小号的:“你的垃圾规模不如我大。”止增笑耳。

    除了恐惧焦虑,碎片化堆砌还会带来一种虚荣自欺的自我麻醉,产生一种我很强大的虚假判断。

    这是因为,知道一个知识很容易,但建立体系并把知识融入体系中,而后在实践中运用,很难。

    想学习,但不想实践。这不是学习,是避难就易的苟且。

    苟且久了,青春过了,自欺被现实击碎,人生只剩下一地鸡毛。

    三、多知而乱的成因

    一是贪婪导致的贪多求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盲目堆砌知识量,自我欺骗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快途径。殊不知,从一开始就背离了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正确方向,再怎么努力也是死路一条。

    典型的如盲目阅读大量文学名著,不思考是否与名著的段位相匹配,甚至把各类小说作品当作思想体系形成的主要材料。从各类故事中取得碎片化的感悟,进而导致了碎片化的思想结构,形成了一种模糊而狭窄的局部化思维体系。读再多的同类小说,也不过是坐井观天。

    有的读者进入了西方哲学和心理学的坑。不是说不该涉猎这类书籍,而是在什么阶段用什么心态来读这样的书。作为中国人,还没有深入系统学习过中华民族五千年从未断流的文化经典,就舍弃本来,盲目信任外来,这是一种文化自卑导致的跪拜式阅读。很容易数典忘祖,失掉根本,瓦解民族立场。

    还有读历史、读政治的人,由于缺少对文化经典中根本规律的把握,读着读着就迷失在历史和政治的烟云里,不知是非对错,变成了考据癖,最终怀疑一切、瓦解一切,陷入虚无主义。与人交流的时候,种种不可信、种种要举证,打着科学与理性的旗号,脸上写满了怀疑一切的茫然。

    实际教学中,人际交往中,西方文学名著读多了的、西方哲学心理学读多了的、西方历史学政治学碎片读多了的,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面对现实和未来的困惑与迷茫。

    因为他们没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也无法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回答不了人生之问,也解答不了时代之问。

    读书到此,如果不能跳出束缚自己的思维,就困在此地了。

    他们的问题,《三字经》就有解答: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经子通,读诸史。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二是人性懦弱导致的避难就易,避重就轻,苟且偷生。有的人机缘到位,发现了正确的思路与方向,但是出于畏难情绪,不敢向着正确方向进发,不敢革新旧有的错误思维模式,直到被现实蹂躏。

    家长们在指导孩子的过程中会完全接触不到《三字经》吗?在读到质疑中华文化的文章时,我们有亲自阅读文化经典予以考证吗?有谁真的证伪了《大学》《中庸》《礼记》《周易》吗?至少我们现在没有看到。估计没有人有这样的勇气、胆量、实力可以从根本上证伪和瓦解文化经典的思想体系。

    实际上,真正的问题是,绝大多数人对真理是一种叶公好龙的懦弱自欺。提起文化经典,想到的不是智慧,而是繁难的文言文,而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书卷。许多人,想一想,就吓坏了。

    经子史集,谁能全面掌握?通读一遍甚至都难。就像字典,需要的时候去查就好了,我们只需要掌握常用字。经子史集也一样,构建起基本框架,掌握了基本规律,善于从中查阅借鉴就可以了。博大精深,供子孙参阅、借鉴。

    贪婪和懦弱,造就了人们在错误道路上狂奔自欺,直到被现实打脸,还不愿意承认从一开始方向就错了。

    三是外部环境的推波助澜。受应试教育的机械刷题和死记硬背模式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学无所用的机械堆砌思维,学习与实践几乎完全脱节。而网络上的种种信息,往往以迎合多数用户的劣根性以提升留存率为目标,把更多人带入平庸化。丧失了学习自主性的人们,往往是在不同平台上打着学习的旗号自欺。

    指导他人,绝不可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自己看不清楚人生的意义、文明的规律、时代的脉搏、未来的方向,却试图把别人带入光明的境地,是不可能的。许多自身陷入绝境中的人,靠着巧妙的伪装进行碎片化的鸡汤指导,听着有用实际无用。

    最基础、最简单、最全面的框架体系建设,可以参考这三篇文章:《三字经》《弟子规》《大学》。熟读精思,方能有得。

    四、解决方案:人生如写作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写在文明长河中的作品。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布局、如何遣词造句,自始至终贯穿一种怎样的风骨情怀,都是作者生命的写照。

    现在的问题是,大量人玩命堆砌写作素材和好词好句,从不认真思考立意深刻的问题,更不考虑恰当选材巧妙剪裁,使之完美呈现主旨立意。毕竟,堆砌素材相较于立意剪裁要简单得多。

    如果是考场作文,大家因为难度而放弃情有可原。但这是人生,放弃则罪无可恕。无论堆砌了多少物质财富和知识储备当素材,无论用多少精致的伪装来故作深沉,都掩盖不了立意肤浅毫无意义的客观事实。

    那些靠套路写作瞎编糊弄的人,面对人生往往也会采取类似思路。这是应试教育的作文教学对学生最大的毒害——糊弄而非认真。只管假装深刻,从来不去探求主题背后的深刻内涵,懒于思考、不会思考、逃避思考。等青春过了,体力心力不支,虽有迷茫,无可奈何矣。

    所幸,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只要愿意努力,这种困境并非不可破除。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考虑。

    1、正视挑战。新时代的核心矛盾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必须要使用全局思维、整体思维、系统思维,不能用孤立的、片面的、局部的眼光看问题。曾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粗放式大规模发展,已经完全不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了。

    2、抱定初心。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将小我的价值和大我的需要融为一体,将个体的价值追求和民族的发展需要融为一体,让自我与时代深度融合,乘时代东风实现人生梦想。这种小我与大我融合的智慧,将会带给同学们更加宽广的视野、深邃的智慧,以及攻坚克难的勇气。

    3、拥抱变革。日月轮回四季更迭,改革永远在路上。学无止境,自强不息,深入贯彻终身学习理念,让生命永远充满青春热情,充满新鲜活力,在变革中享受与时代共舞的律动。

    4、构建体系。中国的发展必然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前面已经没有榜样可以借鉴,只能根据自身国情、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来走好未来的路。这个时候,构建起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体系尤为重要。请大家认真学习和,务必形成整体思维、系统思维,感受文化全局和大历史观。

    5、深度梳理。体系建立起来之后,需要将已有知识储备重新梳理,使之各安其位。此后在生活工作中,读书思考中,交流实践中,会有越来越多的灵感碰撞。这些碰撞,是对体系的检验和丰富。

    6、借助外力。内力不足必借外力,己力不足当借他力。上一学期家长周课结束后,我在总结中感慨:孩子们需要家长护航,但家长们有的根本来不及学习,孩子就长大了。这种如何处理?

    病人生病了,我是否需要教他成为医生而后疗愈自己?来得及吗?病人一定学得成吗?当务之急,是立即出手加以干预。至于病人愿不愿意学医,倒是可以从长计议。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许多天赋卓绝的孩子在应试体系下痛苦不堪。这是我们家长和老师最该努力的地方——用培育千里马的方式培育千里马。

    直白地说:学习一套具有完整思想体系的课程,是最快的捷径。古人的思想,需要今人去学习;今天的时代全局,需要今人来观察;未来的发展,需要融通古今去判断。我们能否有一套已经融会贯通好的课程体系,无关应试只管本事?这是教育最硬核的内容,是求学者最渴望的本领。花费十三年打造文化素养体系,是为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培育栋梁,让千里马成为千里马。只是,这个目标和急功近利的应试大环境格格不入,遭到了部分同学家长的误解。所幸,看懂的家长和同学给了我最坚定的支持。

    如果大家要建立起全局观,需要认真读透读懂的书:四书五经、《毛泽东选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是站在中国立场俯视全球和贯通人类文明最快的阅读路径。

    五、破局:苟且的鄙视链

    碎片化堆砌的人,往往虚荣自欺,自负高雅。此处点出以明之,既可以破除读者对苟且自欺的依赖,又可以避免为更高段位的苟且者所欺。

    所谓苟且,就是依赖于自身某强项,假装自己凭借此强项可以掌控全局。明知随着时间推移最终会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但绝不跳出舒适区迎接变化与挑战。他们对成长丧失信心,对享乐充满兴致,最终要么穷困潦倒,要么空虚无聊。

    第一类:颜值。把颜值当作自信资本,非常可耻,这是最表面的功夫,最不费力的先天资源。人生的困惑迷茫,靠颜值能化解吗?不能。但不可否认,颜值可以带来许多便利,故而许多人贪图这种便利而假装忘记了人生需要实力。

    第二类:智商。把聪明当作自信资本,也非常可耻脆弱。颜值和智商都是父母所赐,你该做的是通过勤奋增长本领做出贡献,本领和成绩才是自信的基石。

    第三类:金钱。体现为房子车子服饰奢侈品等。成年人比拼这个的同时,孩子们在比拼家世背景,谁家钱多,谁家官大。就是不能比,谁的志气大本领高成绩大。靠外物堆砌证明自身,靠弱者的羡慕肯定获得自信,其本质是生命的虚无和自卑。

    第四类:成绩或学历。这是金钱的变形。盲目认为只要成绩好学历高,就优于他人一等。活着不是为了自我的精彩,而是为了比别人强。为了这个目的,不惜舍本逐末,牺牲身心健康。杀鸡取卵,此之谓也。

    第五类:人脉。我认识谁谁谁,和谁很熟,还合过影。你看我牛不牛?问题是,认识这么多牛人,你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真牛的人没必要靠认识谁给自己贴金。见过一面敢说很熟,吃过一顿饭敢说是朋友。不过,这种苟且离不开一定的费心费力的运作,比之读书成本略高了一点。但如果家庭背景不错,这个的成本又很低。

    第六类:旅行。我去过哪哪哪,见过多少风景,吃过多少美食,拍过多少美照。你看我棒棒不?优越不?问题是,去过这么多地方,你为世界做了什么贡献?怎么净知道刺激朋友?谦虚低调的善意不会吗?内心有多空虚才会这么假装充实?世界那么大,就没觉得自己那么渺小无聊?旅行,需要有钱有闲,不是一般选手可以浪的。

    第七类:读书。苟且的段位从这里开始高级了。这类选手往往同时具备了前面若干要素,而读书具备不论贫富老少皆宜的低成本特点,于是乎读书就成为一种特殊而别致的苟且选择。捧一本书在阳光明媚的午后,一杯清茶氤氲着清香的味道……矫揉造作的节奏就来了。这种所谓读书就是为了装博学、装文艺、装品位,和学以致用的学习者相比,气质迥然相反。历史、政治、哲学、心理学,这类书籍是比小清新的文艺书籍更高格调的苟且。

    第八类:艺术。用美学来陶冶情操?错了,我们只是用美学来假装高雅。真正的美,需要诚意正心修身,那太难了。学点艺术形式、规避艺术本质,唬一唬外行的人,获得一些优越感,顺便考个级拿个证,说起来就像全才一样,感觉倍棒~!此道中人极致者,玉器古玩,琴棋书画诗酒茶,雅致生活器物一应俱全。美学,就这样陷入了虚伪和虚弱,以至于人们误以为美学无用,只是伪装品位的道具。真正的艺术,是深深扎根于生活并创造生活的,是诗意和情趣的学问。苟且党们不管,只管别人会不会艳羡自己,能不能唬住对方。

    第九类:健身。这个是要实实在在出大力流大汗花时间的。看起来很阳光潇洒帅气优美对不对?很有意志力对不对?那为啥不去好好提升自己为社会做贡献呢?嗐,这不是迷茫还没找到发力方向吗?得,别说没用的,你看我这肌肉、这身材,是不是充满力量?

    第十类:文化经典。读书苟且的最高境界,是阅读最深奥的若干书籍,制造出高深莫测身在云端的感觉。然而自身段位难以匹配相应境界,现实之中往往失意。比如小初高阶段跳过儒学读《庄子》《道德经》《易经》《红楼梦》的人,很可能书没懂,还把自己绕晕了。他们看起来鄙视尘俗,崇慕古人的高深智慧和雅致生活,但实际上内心因过度虚伪而极度虚弱。

    第十一类:靠近高手。以为只要跟着高手混,自己也能够成为高手。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有自己的自强不息、呕心沥血,无法获得真本事。我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苟且在希望的隔壁”,看得见别人的光明,就误以为自己的路也很光明。但其实那种光明是别人的,并不是自己的。所以,种种喜欢求佛问道、寻宗问祖的人,往往也带着一种极致的虚伪和虚弱。

    第十二类:苟于当年。想当年,我那可是……您能不能与时俱进再立新功?好汉不提当年勇,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拿当年说事?以后的人生都见不着光亮了是吗?算了,这种老掉牙的故事讲多了,都没人听了。

    以上十二种苟且自欺的情况,请大家务必谨慎小心,避免坐井观天,误把碎片当全局。苟且的人,不可能走出碎片化困境。因为这是一群拿着碎片当全局的自欺者。苟且自欺到极致,人们潜意识里已经意识到,这是一种清醒的堕落。清醒的自欺,清醒的逃避,清醒的荒废光阴,清醒的走向衰亡。只是,人心需要一点光明,哪怕是自我欺骗的光明,哪怕是到最后才会被揭穿的黑暗。

    务必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人生苦短,一定多为有益之事,少做无用之功。并没有哪一种苟且模式比另一种更高级,都是花式自欺罢了。

    真正平常平凡而优秀的活法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一篇立意肤浅的文章,再好的素材、再美的文笔,也挽救不了文章失败的悲剧。人生亦然。与其认真地、虚伪地演一场注定的悲剧,何不奋起,潇洒走一回?

    六、师者,所以学为君也

    《学记》中云: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2007年,当时我背诵默写《学记》,这段话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让我明白,把老师这个职业做到极致,就可以拥有类似君王的博古通今的天下级智慧和眼光。这也是培育栋梁之才的基本资格。一路走来,古人诚不我欺。

    用万世太平和百年树人的眼光,来评判大多数人十年二十年为周期的事业布局,评判部分人三年六年十二年为周期的求学生涯,评判部分人三年五载眼光的计划,来剖析高中三年或高考一年的课程安排,实在是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全局思维,系统思维,以大驭小,以镒称铢,先胜而后战,此之谓也。

    推荐对教育感到迷茫的家长,抄写《学记》一百遍。

    七、几个疑问

    1、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谁都不可能掌握全部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话,自信如何建立?

    信心的建立并不在于全知全能。在于体系构建起来之后独立自主,与人团结合作。个体的能力有限,但通过融入一个组织,大家团结一致,各司其职,各展其长,等同于我们无限接近全知全能。这里面主要任务,是如何形成对团队有价值的个人特长,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2、志气或天赋不支持建立起一个宏大完备的体系,怎么办?

    融入一个体系化的组织,承担其中的部分职责,做好能够胜任的工作,各得其所各美其美。

    能够自己构建起体系固然好;不能独立构建但可以听懂并吸收,也非常棒——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何乐而不为?实在不能理解又对一切宏大的体系存在怀疑,往往是二流聪明人的顽疾。这类自作聪明的人,要么精致苟且,要么颓废沉沦,只能在被现实暴击后觉醒。

    3、特别想读书,特别想思考,就是静不下来,怎么办?

    静是一种本领,是一种心灵强大的表现。一切让人浮躁和产生心灵波澜的东西,都是对心性的磨砺。

    浮躁焦虑中,只会走向绝望。走出绝望,必须先静下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才须学也,学须静也。没有内心的平静,意味着没有未来。

    其实,静下来的开始,是正视绝望。绝望,使人冷静。阴极阳生,是绝望孕育了平静的力量。

    4、苟且者们把雅致生活内容都用过了,他们是自欺苟且,那正确用法是什么?

    雅事者,正也。诚意正心修身之人,借雅事种种以修其心性,养其性情,非欲示人以彰风雅品位也。故以雅事修身自强者,得雅事之正。不思进取苟且自欺者,附庸风雅而已矣。非但不美,反彰其丑。

    八、结语

    《文心雕龙·神思》:“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体系成矣。

    课后作业

    结合本节课内容和自己的读书思考现状,谈谈如何告别碎片化,形成系统思维、全局思维。

    张禾强

    2021年9月12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