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米尔斯海默:为何说乌克兰危机是西方过错?

    3年前 | admin | 307次围观

    参考消息网9月2日报道 美国《外交》杂志9/10月号发表题为《为什么说乌克兰危机是西方的过错》的文章,作者为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文章称,按照西方的流行看法,乌克兰危机几乎完全是因俄罗斯挑衅引起的。这种观点认为,俄罗斯总统普京一直希望恢复苏联帝国,所以吞并了克里米亚,而他最终可能会觊觎乌克兰的其余领土和东欧的其他国家。按该观点,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2014年2月倒台只不过给普京命令俄罗斯军队攫取乌克兰部分领土的决定提供了借口。但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美国及其欧洲盟友要为这场危机承担大部分责任。问题的核心是北约东扩,而大战略的中心内容是使乌克兰脱离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将之融入西方。与此同时,欧盟东扩和西方支持乌克兰的民主运动(起点是2004年的橙色革命)也是关键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俄罗斯领导人一直强烈反对北约东扩,近年来,他们明确表示不会坐视乌克兰这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邻国成为西方堡垒。在普京看来,非法推翻乌克兰的民选和亲俄总统(他正确地称之为“政变”)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的回应就是占领克里米亚,同时着手在乌克兰制造动荡,直至该国放弃加入西方阵营为止。

    普京的反击应该不会令人感到吃惊。无论如何,西方在闯入俄罗斯的后院,威胁其核心战略利益,这是普京反复强调的一点。美国和欧洲的精英之所以对种种事件感到意外,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信奉了一种有瑕疵的国际政治观点。他们倾向于认为,现实主义的逻辑在21世纪无足轻重,欧洲可以在诸如法治、经济相互依存性和民主等自由主义原则的基础上保持完整和自由。但是,这项恢宏的计划在乌克兰出了岔子。该国危机表明,实用政治仍然重要,忽视这一点的国家会陷入险境。 北约东扩威胁俄核心利益 随着冷战结束,苏联领导人希望美军继续留在欧洲,北约维持原状。他们认为这样的安排将确保统一后的德国保持和平状态。但是,他们和他们的俄罗斯接班人不希望北约进一步扩大,同时以为西方外交官理解他们的忧虑。克林顿政府明显持相反看法,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推动北约东扩。第一轮东扩发生在1999年,接纳了捷克共和国、匈牙利和波兰。第二轮发生在2004年,接纳了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莫斯科从一开始就表示强烈不满。不过,俄罗斯当时太弱小,无法阻止北约的东扩行动。随后,北约开始进一步向东望。在2008年4月的布加勒斯特峰会上,该组织考虑接纳格鲁吉亚和乌克兰。

    乔治·W·布什政府支持这样做,但法国和德国反对此举,担心会毫无必要地激怒俄罗斯。最终,北约成员国达成了妥协方案:北约不启动接纳新成员的正式程序,但发表声明支持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的愿望,同时大胆地宣称:“这些国家将成为北约成员国。”然而,莫斯科并未把这一结果视为妥协。普京坚称,接纳这两个国家加入北约将对俄罗斯构成“直接威胁”。俄罗斯的一份报纸报道说,普京与小布什交谈时“非常明确地暗示说,如果乌克兰加入北约,将会不复存在”。俄罗斯2008年8月出兵格鲁吉亚,应该会打消人们对普京阻止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决心的所有尚存怀疑。然而,尽管俄罗斯发出了这一明确警告,北约却从未公开放弃接纳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入盟的目标。北约东扩在继续,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2009年入盟。欧盟也在东扩。2008年5月,该组织公布了东部伙伴计划,目的是促进乌克兰等国的繁荣,将它们纳入欧盟经济体系。不出所料,俄罗斯领导人认为该计划威胁了俄罗斯的利益。在刚刚过去的2月,就在亚努科维奇被迫下台前,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指责欧盟试图在东欧打造“势力范围”。在俄罗斯领导人看来乌克兰总统:西方撤走外交人员是错误,欧盟东扩只不过是在为北约东扩打掩护。西方使基辅摆脱莫斯科控制的最后手段是在乌克兰和其他前苏联国家推广西方价值观和民主,而该计划往往需要向亲西方的个人和组织提供资金。

    美国负责欧洲和欧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维多利亚·纽兰2013年12月估计,从1991年开始,美国投入了50多亿美元帮助乌克兰追求“其应有的未来”。俄罗斯领导人看到西方在乌克兰实施社会工程后,担心他们的国家很可能就是下一个目标。这样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2013年9月,国家民主基金会主席格什曼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写道:“乌克兰选择加入欧洲,以普京为代表的俄罗斯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将因此加快覆灭。” 普京强硬反击西方进逼 西方的三项一揽子政策(北约东扩、欧盟东扩、推动民主)给即将燃起的大火提供了更多燃料。火花出现于2013年11月。当时,亚努科维奇拒绝了正在与欧盟磋商的重大经济协议,决定转而接受俄罗斯提供的150亿美元。该决定引发了反政府示威。示威活动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不断升级,到今年2月中旬已经导致大约100名抗议者丧生。西方特使匆匆飞往基辅化解危机。2月21日,政府与反对派达成协议,允许亚努科维奇在举行新的大选之前继续留任总统。但是,协议马上就遭到撕毁,亚努科维奇次日逃往俄罗斯。基辅的新政府在本质上是亲西方和反俄的。尽管目前尚不清楚美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卷入了此事,但华盛顿显然是支持政变的。

    曝光的电话录音表明,纽兰主张实现政权更替,希望乌克兰政界人士阿尔谢尼·亚采纽克担任新政府总理,后来的情况确实是如此。难怪持各种观点的俄罗斯人都认为西方在亚努科维奇倒台事件中发挥了作用。在普京看来,打击乌克兰和西方的时机终于来了。2月22日之后不久,他命令俄罗斯军队从乌克兰手中夺取了克里米亚,没过多久就将之纳入了俄罗斯。接下来,普京对基辅的新政府施加了巨大压力,想阻止其与西方联手对抗莫斯科,并且明确表示,他宁可使乌克兰不再是个正常运转的国家,也不会听任其成为西方在俄罗斯家门口的据点。普京采取了强硬手段。普京的行动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拿破仑的法国、德意志帝国和纳粹德国都曾攻击过俄国,而乌克兰发挥了对俄国而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缓冲作用。任何俄罗斯领导人都不能容忍直到不久前还是莫斯科死对头的军事同盟进入乌克兰。华盛顿可能不欣赏莫斯科的立场,但它应该理解这种立场背后的逻辑。这是地缘政治的基本常识:大国始终会敏锐关注靠近本国领土的潜在威胁。无论如何,美国不会容忍远方大国在西半球的任何地方部署军队,更不要说在美国边界附近了。试想,如果中国组建了一个庞大的军事同盟,并且试图让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入进来,华盛顿将会多么愤怒。

    要知道西方(尤其是美国)为何不明白其乌克兰政策为与俄罗斯爆发严重冲突创造了条件,我们必须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克林顿从那时开始鼓吹北约东扩。专家们提出了种种支持和反对东扩的观点,但并未围绕该采取何种举措达成共识。大多数现实主义者反对东扩,因为他们认为其实没有必要遏制一个人口老龄化、经济单一的正在衰落的大国。他们担心东扩只会给莫斯科提供在东欧制造事端的借口。另一方面,大多数自由派支持东扩,其中包括克林顿政府的许多关键人物。他们认为冷战终结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政治,新的后民族秩序取代了支配欧洲的现实主义逻辑。因此乌克兰总统:西方撤走外交人员是错误,美国及其盟国谋求在东欧国家推动民主、增强各国间的经济相互依存性、接纳它们加入国际机构。自由派在美国的论战中获胜后,毫不费力地说服欧洲盟友支持北约东扩的行动。从根本上看,双方在根据不同的脚本行事:普京及其同胞的想法和行为是现实主义的,西方人则遵循的是关于国际政治的自由主义理念。其结果是,美国及其盟友在不知不觉中挑起了严重的乌克兰危机。 妖魔化普京是推卸责任 大多数西方官员就像接到了统一的暗号一样,把普京说成是乌克兰困境的罪魁祸首。据《纽约时报》报道,今年3月,德国总理默克尔暗示普京不够理性,告诉奥巴马,普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尽管普京无疑具有专制倾向,但没有证据表明他的精神有问题。相反:他是个一流的战略家,应该受到所有在外交政策上向他挑战的人的畏惧和尊重。还有些分析人士看似可信地指出,普京对苏联的覆灭感到痛惜,下定决心要通过扩大俄罗斯疆土的方式来扭转局面。按照这种解释,普京已经攫取了克里米亚,如今在进行试探,看看征服乌克兰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他最终将对与俄罗斯相邻的其他国家采取侵略行动。这个阵营中的一些人士认为,普京就是当今的阿道夫·希特勒,与他缔结任何协议都会重犯慕尼黑的错误。因此,北约必须接纳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以期遏制俄罗斯,防止其支配邻国并危及西欧。只要细加推敲,这种观点根本站不住脚。如果普京致力于打造一个疆土更大的俄罗斯,他的意图十有八九会在2月22日之前显现出来。但是,在那一天之前,几乎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有意攫取克里米亚,更不要说乌克兰的其他领土了。就连支持北约东扩的西方领导人都不是因为担心俄罗斯要动用军队才这样做的。普京在克里米亚的行动令他们大吃一惊,显然是对亚努科维奇倒台做出的自然而然的反应。事情刚刚发生时,就连普京都说他反对吞并克里米亚,然后很快又改变了主意。除此之外,即便俄罗斯想要这样做,也缺乏轻松征服和吞并乌克兰东部地区的能力,更不要说是整个国家了。

    把乌克兰一分为二的第聂伯河与俄罗斯边界之间生活着大约1500万人口,相当于乌克兰人口的1/3。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希望留在乌克兰,肯定会反抗俄罗斯的占领。此外,俄罗斯平庸的军队没有显示出将要成为当代纳粹国防军的迹象,几乎不可能征服整个乌克兰。以莫斯科的处境,根本无力承担这样成本高昂的占领行动;面对由此引发的制裁,其疲弱的经济将会遭受更惨重的损失。普京肯定明白,试图征服乌克兰就像吞下一只豪猪。他对当地事件的回应是在防御,而不是进攻。 乌克兰中立是脱困选项 鉴于大多数西方领导人仍然否认普京的行为是出于正当的安全顾虑,难怪他们会加紧实施现行政策并制裁俄罗斯,以阻止进一步的侵略行动。此类措施将收效甚微。即便美国能说服其盟友采取严厉措施,普京可能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决定。历史表明,为了捍卫核心战略利益,一个国家愿意承受严厉的惩罚。没有理由认为俄罗斯会是个例外。西方对危机的反应只会使形势雪上加霜。然而,乌克兰危机有一个解决办法—但需要让西方从全新的角度看待这个国家。美国及其盟友应该放弃它们使乌克兰西化的计划,转而谋求使之成为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中立缓冲区,就像奥地利在冷战期间的地位一样。西方领导人应该认识到,乌克兰对普京极为重要,他们不能在那里扶持反俄政权。

    这并不意味着未来的乌克兰政府应该是亲俄或者反北约的。相反,目标应该是一个既不属于俄罗斯阵营也不属于北约阵营的独立自主的乌克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美国及其盟友应该公开排除北约接纳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的可能性。西方还应该帮助制定乌克兰经济救助计划,由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俄罗斯和美国共同提供资金。莫斯科应该会欢迎该建议,因为乌克兰实现繁荣稳定符合俄罗斯的利益。西方应该大幅度减少在乌克兰的社会工程活动。西方应该放弃支持又一场橙色革命。美国及其欧洲盟友目前在乌克兰问题上面临选择。它们可以继续实施当前政策,激化与俄罗斯的敌对关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毁掉乌克兰—在这样的局面下,所有各方都是输家。或者,它们可以改弦更张,致力于打造一个繁荣但中立的乌克兰,这样的乌克兰不会危及俄罗斯,而且使西方得以与莫斯科修复关系。如果采取这种手段,所有各方都是赢家。 参考消息网4月19日报道 外媒称,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说了一句很精彩的话。西方将以21世纪的手段应对俄罗斯19世纪的行为。这场冲突还有另一个层面。普京正在宣传战中节节取胜。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4月17日报道,这位克格勃出身的俄罗斯总统重新祭出了冷战时期的假消息战术。

    他还给这种战术披上了耗资不菲的21世纪的虚假外衣,操控全天候新闻、数字网络和社交媒体为克里姆林宫的事业服务。报道称,普京在国内获得了坚决支持。他在国内借助了一种强有力的情绪,也就是民族主义情绪。远非只有他一个人认为美国一手制造了俄罗斯后来遇到的麻烦。都是外国人干的好事。目标明确、资金雄厚的宣传战略对俄罗斯以外的舆论造成了影响。许多公众(尤其是在欧洲)要么漠不关心,要么认为普京可能有道理。如果他把乌克兰变成了失败国家,其他国家加以干涉有什么意义呢?欧洲自身的麻烦不是已经够多了吗?报道称,兼并克里米亚的俄罗斯武装部队被说成是当地民兵组织。他们是煞有介事地这样说的。乌克兰东部最近有一连串政府办公楼遭攻占,同样也被俄罗斯人说成是自卫行为。这是一种屡试不爽的招数,挑衅者掀起骚乱,让莫斯科找到借口实施“保护”当地人的干涉行动。然而,西方的立场却因为各国政府的分歧而显得不太明确,其中包括美国与欧洲之间的分歧和欧盟内部的分歧。报道称,吞并领土的行为不能妨碍生意。这种“现实主义态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乔·克泽尔。克里米亚遭吞并后,克泽尔亲自前往普京位于莫斯科郊外的住处拜访。西门子在俄罗斯销售了大量设备。

    意大利的对俄政策似乎往往是由能源集团埃尼公司决定的。法国的防务企业要操心利润丰厚的出口合同。英国的英国石油公司则担心失去在俄罗斯的能源控股公司带来的巨额收入。报道称,排外的右翼政党希望能在5月举行的欧洲选举中大获全胜。它们更是支持莫斯科。英国独立党领导人奈杰尔·法拉奇积极赞扬这位俄罗斯总统。法国国民阵线领导人玛丽娜·勒庞指责欧盟在克里米亚问题上态度虚伪。与他们站在一起的还有老派的保守“现实主义者”。他们以19世纪的观点看待国际关系,西方应该专注于自身的狭隘利益。正如美国奉行过门罗主义一样,俄罗斯有权在从前属于苏联的领土上行使宗主权。欧盟和北约东扩到俄罗斯的家门口确实具有挑衅意味。按照这种世界观,乌克兰只不过是大国棋盘上的一个倒霉的卒子。报道称,自由主义左派的辩护者似乎也对普京的“对外侵略”行为完全无动于衷。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认为,西方不应该在乌克兰问题上如此“大动干戈”。他把俄罗斯的吞并行为与西方在科索沃的干涉行动相提并论。只是,没有人想吞并科索沃。左倾学者以出兵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行动为例,意图说明俄罗斯和美国在道德上只是半斤八两。他们的逻辑充其量只能说是扭曲的。如果美国的军事冒险主义行动如此可耻,难道俄罗斯军队侵犯乌克兰的行为就是可接受的吗?归根结底,西方的民主多样性是它的长处。

    但是,一直以来,欧洲大陆的自由、和平与安全被视作是理所当然。如今,普京已经使它们陷入了前途难料的境地。 参考消息网3月20日报道 法国《费加罗报》3月18日刊文称,西方的领导人被乌克兰危机弄得不知所措。一开始的街头革命带来的政治成功让他们欢欣鼓舞。但随后面对通过武力导致的国际领土变更,他们又一筹莫展。乌克兰看来不仅彻底失去了克里米亚半岛,而且其东部俄语地区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分离主义迹象。今后应该从乌克兰危机中吸取四个教训。第一,永远不要低估对手。西方曾天真地相信普京—他不是敌人而是这场乌克兰影响力之争中唯一的对手—他不会同时处理两件事。正忙于索契冬奥会的普京是不会同时寻求干涉乌克兰事务的!第二,永远不要羞辱对手。俄罗斯在索契冬奥会上投入巨大努力。奥运会是普京展现俄罗斯现代化意识以及最近20年来成功克服高加索地区战争问题的一个机会。效仿中国国家主席出席冬奥会开幕式并不会使法国总统奥朗德付出多大代价。这本可以在巴黎和莫斯科之间创造互信的气氛。这种信任现在看是严重缺失的。第三,永远要力图预测对手的反应。要想这么做,就需要预先付出努力去很好了解你的对手。在2008年8月的格鲁吉亚事件之后,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曾不断重复他们的原则:俄罗斯感到它在保护俄罗斯或俄罗斯族人的事务上有干涉权;俄罗斯对“势力范围地区”有强烈妒忌心,这类似以前门罗对拉丁美洲的心态。

    1989年,时任德国总理科尔曾向戈尔巴乔夫保证北约永不东扩。俄罗斯对背弃这一承诺的西方心怀怨恨。第四,在没有找到确定的出路之前,永远不要放弃外交战场。为试图结束乌克兰独立广场的流血,德国、法国和波兰的外交部长们反应迅速,于2014年2月20日赶到基辅。但是当他们的斡旋带来了亚努科维奇和反对派之间的政治协议后,这些部长就撤走了。这种闪电外交是不行的。要像1973年基辛格在中东的行事那样,三国外长本应驻留在该地区,同时和莫斯科展开频繁地穿梭外交。对于独立广场上的人群对各个政党所达成的妥协协议的否决,欧洲各国总理也不应当对此毫不在乎。从长期看,对乌克兰来说亚努科维奇无疑是糟糕的。但是,短期看,鉴于他是国家东部的俄罗斯族民众的象征,他留在位子上是不可或缺的。尽管西方外交在坚定性和警觉性方面经历了更多的考验,但它绝不应该放任乌克兰议会取消俄语作为东部地区第二官方语言地位的“恶”法出台。 中新社莫斯科3月9日电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8日在莫斯科表示,俄愿意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继续与西方对话,对话应当在不把俄罗斯作为冲突主角的前提下、坦诚地进行。他否认俄罗斯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拉夫罗夫是在当天会见塔吉克斯坦外长阿斯洛夫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作上述表示的。他称,乌克兰局势的关键问题在于尽快恢复实施2月21日亚努科维奇当局与反对派签署的协议,西方国家应敦促此事,而不应着重斡旋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关系。“俄罗斯不是冲突方,也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拉夫罗夫指责乌克兰现当局是武装篡权者的附庸。他认为西方国家很清楚地知晓这种状况,但基于政治目的而尽力回避这一事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