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子刊《自然·人类行为》

    2年前 | admin | 283次围观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王垒课题组在《自然·人类行为》发表文章揭示气候因素对人格特点的影响

    3 [+ ]' B' z* gV6 D来源:北京大学 / 作者: / 2017-12-05" x* G* L3 h1 }. ^

    2017 年 11 月 27 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王垒教授课题组在《自然》(Nature)子刊《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杂志发表题为“Regional Ambient Temperature Is Associated with Human Personality”的文章。该项工作通过大样本统计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揭示了气候因素中气温与人格特点的关系。; R; Z/ d4 G* C2 o" H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中“一方”,指的是某一地域;“水土”,包括地理位置、物候环境;“一方人”,则是长期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人。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环境的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地理气候不同气候影响性格阅读答案,心理和行为特征也不同。这也就是所谓的“地缘性格”。7 V6 Z2 b, H% l% P% e

    地缘人格差异普遍存在气候影响性格阅读答案,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地缘人格差异?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解。更重要的是,在探讨造就地缘人格差异的众多可能因素中,相比人文环境作用的理论和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到目前一直是理论空白。尽人皆知,性格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合金”。但自然中的哪个(些)因素影响了人格?这一问题始终没有答案。

    ( H8 `/ {7 A" V关于地缘性格的成因,此前有“生存方式理论”(subsistence style theory)、“选择性迁徙理论”(selective migration theory)和“疾病流行理论”(pathogen prevalence theory)。然而,这些理论并没有直接触及自然因素。综合各类自然地理因素,王垒把目光落在了气象上。其课题组提出了地缘人格的温度理论。人类行为与环境温度息息相关,相比极端的高温与低温,适宜的温度增加了人类探索环境和人际交往的可能性。同时,适宜的温度也决定了劳动生产模式,影响了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左右了选择性迁徙的决策。因此,环境温度是更为源头的影响人格特质的因素。* G" H2 d9 a. ?" b. T/ v3 E

    王垒最初于 2010 年根据中国多城市性格测量,提出了关键科学猜想,并开始组织大规模数据采集。该课题的难度之一是必须在一个东西南北地域跨度足够大、涵盖丰富地理和气象差异的国家内(以避免文化差异的影响)收集数据。而且,为了对应足够精确的气象数据,人格数据要以城市(而不是省)为采集点,且该城市要有足够年度数量的各类气象资料。特别地,为了控制迁徙的影响,受测个人要求其和父辈两代人同在一个城市居住,没有发生过“移民”。为此,王垒组建了课题组,并邀请国内多所大学研究人员参与开展大规模数据采集,包括辽宁师范大学张奇教授、苏州大学张明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郭永玉教授。最终,该团队采集了中国内陆 59 个城市的横跨 40 年的气象数据(包括气温、降水、气压、湿度、风速等等),同时采集了各城市大学生共计 5587 人的人格数据(这些人入学前 18 年居住在与祖籍相同的城市)。跨层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了城市水平的 GDP、城市规模、传染病发病率、大米种植面积、小麦种植面积等一系列变量后,城市的温度适宜性显著预测该城市的人格特征(大五人格特质)。具体而言,居住在气温相对适宜(接近 22℃)的城市的人,在社交性和稳定性人格维度,也称α因子(包括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特质)及个人成长和可塑性人格维度,也称ß因子(包括外向性和开放性特质)都显著较高。这可能主要是因为适宜的大气温度鼓励人们更多地户外活动、社会交往、探索、接触新事物。

    1 [9 j7 Q; Z8 _7 S' T; i8 x* N更进一步,王垒随后邀约国际合作者组成大型跨国团队(包括哥伦比亚大学 Adam Galinsky、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Samuel Gosling、剑桥大学 Jason Rentfrow 教授等人),获取了来自美国 1 万多个不同邮编区域的气象数据和 166 万人的人格数据,计算结果重复了中国样本的发现,增强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最后,该团队使用机器学习中的条件随机森林算法再一次证实温度适宜性对人格的影响。% }; k% V* @* B: ?1 `

    7 sW, e- t7 A; \1 K* }! T2 |# I4 |

    上图展示了中国样本的结果:不同颜色的横柱长短代表了不同因素如气温、年龄、性别、应答方式、GDP、种植方式、人口密度、流行病等对不同人格特质的预测力大小,其中红色代表的气温对各项人格维度的预测力最大。

    ' W& @, qp: E该项研究是由中国学者领衔组织实施的有关自然—人格关系的重要探索,标志着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重要贡献。该项研究成果对探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心理和行为可能造成的影响提供了依据。作者预言:随着温室效应加剧,地表气温升高,人们的性格可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v6 XS8 M: g# ~/ Y+ ^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韦文琦为该论文的自然第一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Jackson G. Lu(陆冠南)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王垒教授为通讯作者。该工作团队成员还包括来自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美国德州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的师生。该项工作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的资助。

    ( {; `+ N5 N9 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