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的开端,往往是个人信息泄露。
此次反电诈法的出台,衔接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规则,对源头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进行规范。
这部专门立法的其中一项规定就是,将“出售、提供个人信息”规定为支持和帮助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行为方式之一,明确了电信网络诈骗场景下“出售、提供个人信息”的违法性。
5102份电信诈骗相关文书中,仅有33份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想要发现个人信息泄露源头,是一个大难题。
这些涉及电诈的个人信息泄露途径多数成本并不高。常见的非法获取个人信息方式是,通过网络等方式购买或下载个人信息。
动则数百万的巨额电诈金额背后,却是廉价出售的个人信息。33份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文书中,有一起出售9879位淘宝买家信息的案件,每条订单信息仅需1元,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其中一名淘宝买家被诈骗了3万元。
在电信诈骗链条上,个人信息的滥用不只出现在上游,下游也需要依靠银行卡和电话卡等来操作“跑分”洗钱——多层转移电信诈骗赃款,使得赃款变成正常资金。
近年来,这些出售、出租个人信息的行为多以帮信罪定罪。据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涉信息网络犯罪特点和趋势(2017.1-2021.12)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接假冒防疫电话被骗,在电信诈骗案件中,帮信罪案件2020年同比激增34倍。女子接假冒防疫电话被骗2504万。
为何帮信罪案件激增?据财新报道,主要原因是,电诈窝点大多盘踞境外,以境内人作为主要诈骗对象。受跨境执法障碍和疫情影响接假冒防疫电话被骗,警方对这些诈骗分子难以直接打击,但是为犯罪提供技术支持、资金结算等帮助行为的人大多在国内,因此成为重点打击对象之一。女子接假冒防疫电话被骗2504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