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新冠变异可能性将一直存在,但出现更“坏”变异株大流行概率小
新冠病毒变异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近日,有学者提出奥密克戎的传染性比较强新冠病毒变异未饱和,但毒力有所下降,且突变已经基本饱和,变异出毒性更强毒株的可能性已不大。新冠病毒是否真的已呈“强弩之末”之势,在进化上趋于稳定?国内病毒学家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出现新变种的可能性还会一直存在,但很难出现更“坏”变异株大流行的情况,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未来持续加强对变异株的监控。
出现新变种的可能性会一直存在
“BA.5.2和BF.7是占全国流行的绝对优势,它们俩加起来新冠病毒变异未饱和,已经达到80%多,其他还有7个亚型。”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全国检出9个奥密克戎亚型毒株正在流行,这些亚型没有发现有特征性的基因组突变。同时,从12月1日到目前,一共发现31个奥密克戎亚分支输入国内,仍是BA.5.2和BF.7占优势。
资料图
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进化分支在国内的广泛流行,近日有学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突变“基本上已经饱和了”,引起新变种的可能性不会太大。
对于这种观点,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12月29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作为一种RNA病毒,具有RNA复制易发生随机突变的特性,这就决定了这类病毒在宿主体内繁殖的过程中其基因是会不断发生随机突变的。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在人群中的广泛传播复制,病毒突变也会增多,出现新变种的可能性还是会一直存在的,“就新冠病毒S蛋白而言,也有可能产生新的突变组合。因此,加强变异株的监控,仍然是有必要的,”蓝柯说。
12月27日,国家卫健委曾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病毒变异的监测,各地对部分陆路、航空和海港口岸城市入境人员、哨点医院就诊患者、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中核酸检测阳性标本,以及重症和死亡病例标本等开展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将序列按时报送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实时掌握病毒株变异趋势,及时捕获新变异株,分析变异对病毒特性、免疫逃逸能力等的影响。
国家卫健委新冠疫情应对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29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中国非常关注病原体变异情况监测,也积极参与全球病原体监测工作。一旦发现新的变种,或者变异导致病毒致病力、传播力、毒力等方面发生变化,中国会及时通报世界卫生组织,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会让这套系统警觉起来,并在防控方案、医疗救治等方面做好相应的优化完善和调整。
新冠朝“传播力强、致病力弱”方向进化可能性更大
回溯过去近三年新冠疫情的发展情况不难发现,全世界正在流行或已经流行过的、值得关注的变异株通常并不是从前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变异株演变而来,而是来自于不同的株系。例如毒力更大的德尔塔毒株在印度首次发现后迅速席卷全球造成大流行,但随着传播力更强,毒力更弱的奥密克戎毒株在南非出现后便迅速取代了德尔塔的地位,然而奥密克戎却并不是由德尔塔毒株演化而来。关于新冠病毒演变方向和规律的问题也是学界探讨的焦点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曾与病原学专家谈论,他们认为新冠病毒未来的进化趋势,毒力大概率会减弱,“没有人说一定会减弱,但我们要遵循最普遍规律去思考问题和决策。”
许文波近日也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奥密克戎引起的住院、死亡、重症的病例,都明显低于早期的德尔塔株和其他VOC变异株。700多个分支都没有观察到显著的重症和死亡增加,总体来说,变异成致病性明显增加的毒株可能性比较小。此外,现在的人群已经通过疫苗或自然感染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这对人群有较好的保护力。除非病毒发生一些颠覆性的重组,导致完全的免疫逃逸,才会增加传播风险,但这种可能性比较小。所以,整体来说,病毒变异出既有高传染性又有高致病性的毒株可能性比较小。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系副主任陈宇29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陈宇介绍称,假若在没有选择压力的情况下,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RNA病毒在繁殖复制过程中的突变应当是随机的,因此其变异本身是没有方向性的。但是病毒进化是病毒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优胜劣汰、自然选择之后,更有利于生存的病毒变异株才能获得传播繁殖机会,而不适应的病毒变异株将被逐渐淘汰,这就会导致病毒的定向进化。
陈宇进一步指出,在新冠病毒传播变异的过程中,由于康复者体内产生了抗体,加上疫苗、药物的使用,及人们避免接触发热患者等人类行为,必然给病毒的进化提供选择压力,淘汰不适应的病毒变异株,这就使病毒主要向两个方向进化:一种是倾向于更具传播性,同时低致病力的病毒变异株会获得传播上的优势;另一种是病毒也会向着能够逃逸宿主免疫的方向进化,即只有逃逸了康复者和疫苗接种者体内中和抗体的作用,才能获得感染和复制机会。这也就是奥密克戎表现出在传播能力以及免疫逃逸能力上相较之前流行的毒株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致病力则明显减弱的原因。
陈宇认为,未来奥密克戎大概率仍然会朝着这个方向进化。“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出现致病力更强的毒株,也很难具备传播优势,不太容易成为流行的优势毒株,因此很难出现更‘坏’的变异株大流行的情况。这也是这类RNA病毒在人类社会流行的必然规律。”
研发广谱疫苗及药物最终消除病毒进化影响
“新冠病毒在短时间内难以被根除,而是在人类中长期存在”的观点基本上已成为学界共识,未来我们又该如何进一步消除新冠病毒进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降低新冠变异株造成的危害呢?蓝柯认为,未来新冠病毒朝更低致病性进化,从而演变成另一种相对温和的,症状类似于感冒的“季节性”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可能性较大,而进化成更具威胁性病毒的可能性较小。密切开展对新冠病毒基因组的持续检测监控工作将有助于我们第一时间评估其传播力以及致病力的变化。
随着新冠疫苗的更新迭代及接种覆盖率的增加以及抗病毒药物的持续研发问世,也被认为将给人类的健康安全提供更加牢固的保护伞。“我们目前很难预测未来,乃至明年的疫情形势,是否会出现疫情高峰也不得而知。对于个体而言,出现一些反复感染的情况是完全可能的。但我相信新冠疫情防控的未来仍然掌握在人类手中,一方面是因为疫苗在更新迭代,接种覆盖率持续完善,另一方面则是新药在持续研发问世。人们的防控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还有免疫屏障的加持。目前国内已经颁布了第四针疫苗的实施方案,未来根据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定期的免疫接种有可能会常态化。”蓝柯说。
与此同时,蓝柯认为,更为理想的状态,是能从基础研究出发,寻找突破口,研发广谱疫苗及药物,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帮助人类彻底摆脱病毒进化的影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