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食物短缺的原因 纳粹德国:法国人的浪漫之城

    2年前 | admin | 176次围观

    “没有鱼了吗?鱼怎么就卖光了呢?可是我们都排了那么久的队了啊!”鱼肉店门口排队的人群里发出阵阵不满地抗议,店主只能站在门口无奈地耸耸肩,打算结束一天的营业,虽然店铺才刚刚开张几个小时。旁边的杂货店店主则早有准备,早上一开门就在门口摆出了大牌子,上面写着:卷心菜和胡萝卜有售,黄油、面包、牛肉、猪肉、芦笋、巧克力、红酒、香槟一概缺货。行人路过杂货店时都只能摇摇头,连排队的想法都放弃了。运气不错找到自己需要的食品的人们则不得不面对越来越高的价格,自己的工资倒是没怎么增长,很多人连工作都没了。路上的行人打招呼的时候都会顺便问一句:“您今天找到吃的了吗?”

    可能很多读者会觉得这是发生在哪个第三世界国家的悲惨故事,然而,以上的情景其实发生在巴黎。没错,就是那个浪漫之城,法国首都。

    在食品店前排队的法国家庭主妇们

    国内的读者们估计永远不会把“饥饿”这两个字和法国联系在一起。在国人乃至于世界人民的心目中,法国代表着美食、时尚与优雅。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中世纪的法国人倒是对于食物短缺不陌生,但是自从工业革命之后的百年间,大部分的法国人早就不记得吃不饱肚子是什么感觉了。即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也没有出现过食物短缺。

    改变这一切的是纳粹德国。

    1940年5月9日傍晚,德军进攻卢森堡,法国战役正式打响。短短一个多月之后,1940年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6月25日法国正式投降。史学界对于法国迅速崩溃的原因还在争论不休,法国人自己也不清楚自己怎么这么快就投降了。但是不论原因如何,德国确实在一个半月之内就打败了法国。希特勒的日耳曼战车在占领法国的同时也带来了食物短缺。此后数年间,类似开头这样的情景在法国的城市里天天都在发生。巴黎、里昂、马赛、南特、波尔多、尼斯,在所有这些你能叫得上名字或者叫不上名字的法国城市里,大家都在寻找一样东西:食物。

    德国对法国的农业掠夺

    德国占领一个国家之后就会把那个国家纳入自己的战争机器中,对波兰、荷兰、比利时都是如此,对法国也不例外。法国是和美英并肩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工农业强国,加上一战的仇恨,德国掠夺起法国来自然是不遗余力。法国投降后经历了一轮领土瓜分,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划入德国本土,北部靠近英吉利海峡的地区被划入比利时的军事管理区,东南和意大利接壤的阿尔卑斯山区则被意大利占领。余下的法国领土被分为了所谓的占领区和自由区,占领区由德国直接占领而自由区则由傀儡政府维希法国统治,中间由横贯法国的停火线隔开,两边的物资和人员交流非常困难。

    法国投降后的领土流失情况:东北部红色虚线框出被划入德国的阿尔萨斯-洛林、北部玫红色被划入比利时军管区、浅红色是德国占领区、淡紫色是维希法国统治的自由区、绿黄色区域则被意大利占领

    根据法国政府战后的统计,整个占领期间德国总共从法国掠夺走了将近三百万吨的各类物资。法国是当时西欧的第一大农业国,这三百万吨各类物资里面很大一部分都是法国的农产品。

    法国主要的农产区很大一部分都在德国直接占领之下。根据法国政府官方的统计,整个战争期间占领区生产的72.5%的小麦、100%的食糖、87%的黄油、64.6%的牛肉都被德国或强行征收或强行以低价买走。这些农产品大部分不是被德国装上火车运回德国就是被用来优先供给给占领法国的德国军队食用。自由区的情况稍微好一些,但是也有27.5%的小麦、13%的黄油和35.4%的牛肉被德国运走。由于自由区本来并不是法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停火线的存在也杜绝了粮食由北部产区往南的运输,所以实际上自由区民众的生活并没有比占领区好多少。

    雪上加霜的是法国投降后和她的殖民地失去了联系。日本在法国投降后迅速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则在法国投降后取得了法属赤道非洲的支持,此后更是在1942年联合美英夺取了整个法属西非和北非。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最主要的食品产出是咖啡豆、可可豆和蔗糖,失去了殖民地的法国经历了咖啡豆、可可豆和蔗糖输入的锐减,上述食品开始紧缺。不多的存货也要优先提供给德国人享用,留给法国人自己的可以说少之又少。

    法国人的坏消息还没结束。战争的失败使得大量的法国军人沦为战俘,基本上没有跟英国人一起撤退去英国的法军士兵都被德国人俘虏了。而因为德法之间签订的只是停火协定,并不是最终的和平条约,导致这些战俘都被扣押在德国,不能回国。这一百五十万的法国战俘中有四十五万都是农民,是被战争动员法令动员起来加入军队的。现在这四十五万农民被扣押在德国的战俘营中,大量农业劳动力的流失直接导致了法国农业产量下滑。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自己生产不了足够的粮食的话,进口行不行呢?毕竟维希法国是很多国家都承认的法国合法政府,向其他国家进口粮食看起来是可行的,南美的阿根廷等国也的确在二战期间通过卖粮食大发了一笔战争财。然而,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法国的大西洋海岸线被德国全部占领并修筑了一系列防范盟军登陆的碉堡,是纳粹德国著名的大西洋防线。其次德国和意大利以军事安全为由严格地控制维希法国船队的行动,维希法国仅有的地中海海岸线被意大利海军控制,法国所有的海洋贸易此时都在轴心国的控制之下。加上英国皇家海军对于维希法国在整个大西洋上的封锁,法国可以说彻底成为孤岛,和其他非轴心国的贸易基本上都是不可能的。

    纳粹战犯戈林1942年在法国时说道:“我相信如果法国的农民们还可以更加努力工作的话,法国土地的潜能还没有被充分发掘,与此同时法国人还在不知羞耻地胡吃海喝呢……巴黎有一家举世闻名的餐厅,但是我不希望法国人可以涉足那里,马克西姆餐厅的珍馐应该是为我们准备的。”

    吃不上面包的法国人

    食品短缺袭击了法国的所有城市,法国美食,比如红酒、香槟、鹅肝酱、火腿、生蚝等等全部出现短缺,咖啡和巧克力更是早就不见踪影,此后短缺开始快速地向基础副食品甚至主食扩散。等到1940年8月时,鸡蛋和黄油这种基础副食品也出现短缺。更糟糕的是,面包和奶酪这样的主食也不能再大量供应了。

    商店中摆出的牌子,左半边写的是有售的商品,右半边写的则是缺货的商品

    让·加迪埃·布瓦斯艾尔,法国著名的作家和记者,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他1941年1月21日在巴黎的一次采购经历。他写道:“我拎着购物篮在穆菲塔大街上游荡,希望可以找到一些吃的。空气中已经弥漫着一种‘巴黎围城’的氛围……我带了很多钱,最后事实证明也只是刚刚好足够……我买了一盒颜色发灰的鱼子食物短缺的原因,跟我平常吃的鱼子酱相比真是差得远了。”

    面包在法国人看来就像我们的米面一样,是主食中的主食。世界人民对法国人的刻板印象里也一定有一条,那就是法棍面包。法国历史上,一旦民众吃不到面包,那就意味着革命马上要发生了。法国的别称更是奶酪王国,全法大概有三百余种不同的奶酪,奶酪和面包一样都是法国人最基础的生存必需品。

    法国人也用粮票

    此时的法国虽然被分割为两部分,但是维希法国政府对全法都还是有民事管辖权的,自然这个问题也就落在了维希法国政府头上。

    粮食不够怎么办?很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出生的国人肯定都还记得曾经一度占据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票证。其中的大头就有粮票、油票、糖票、肉票等等一系列和食品有关的票证,有钱都买不到,只能凭票供应。事实证明,各国人民都是一家人,在粮食缺乏问题时想的事情都是一样的。维希法国政府在意识到粮食短缺的问题时马上在全法范围内设立了食物配给制度。涉及面包、奶酪、肉、糖、蛋等各种基础主食和副食品。每人每周有限额,凭着政府发给的配给卡购买粮食,不能多买,而很多情况下想多买也没有。为了买那一点限额,民众还要在商店门口大排长龙。

    德国占领期间的一张法国奶酪和食用油供给卡

    最先引入定量供给的是最早开始短缺的糖。1940年7月3日开始,食糖被限制为每人每月500克。全法国的酒店和咖啡厅老板都收到了政府的“建议”:每份饮料应该只提供一块方糖。紧接着,维希政府把目光转向了渐渐开始紧缺的面包。7月31日,维希政府颁布法令,禁止继续销售新鲜出炉的面包,所有的面包都必须在出炉24小时之后才能开始销售。由于法国人有吃新鲜面包的习惯,自然不怎么待见放了24小时的面包,维希政府想通过这个办法让法国境内的面包消费量下降。紧接着在8月2日,大米和意大利面也开始定量销售,此举极大地影响了法意边境上尼斯市民的生活。尼斯在十九世纪才从意大利划入法国食物短缺的原因,民众的生活习惯都跟意大利更为接近,自然受到很大影响。

    食物短缺的问题在法国的城市中是如此严重,以至于维希法国的首脑贝当在1940年8月13日的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法国政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法国民众生产足够多的食物。紧接着是对所有基础食品的限价,毕竟当时的法国虽然面临食物短缺,但是依旧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如果政府不对食品限价,那么有限的食物自然就会向出得起高价的有钱人集中,加剧中低收入人群中的食物短缺现象。限价虽然保证了政府的粮食限额制度可以有效推行,但是也导致了生产基础食物的农民对于官方粮食收购价的抵触。慢慢地,农民都不愿意把粮食卖给政府。

    虽然政府对诸如鸡蛋黄油或是意面等基础食品限价,但对于其他食品,比如肉类,则不在限价之列,价钱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根据当时普罗旺斯一位官员的记载,有一个洛林来的八口之家在普罗旺斯当地避难,法国政府每月发给这一家人850法郎的生活费,而当地的鸡蛋限价后是2.5法郎一个,一只鸡却要100法郎,这家人的生活难以为继。

    食物短缺冲击的主要行业当然是餐饮业。熟悉法国餐饮的读者可能知道法餐一般都是成套的,一道一道上。法餐最基本的组成就是餐前的面包篮、前菜、主菜、甜点以及甜点后的咖啡。当食物出现短缺时,这样奢侈的一套搭配自然是很难实现的了。1940年8月1日维希法国政府就向全法的餐厅酒店下达了政府命令,规定:前菜可以提供一道生食或一碗汤,主菜可以选择一道蛋制品或鱼肉加上一道蔬菜或意大利面。如果顾客不想要蔬菜或意大利面的话,那么一道佐蔬菜的肉也可以。甜点只允许在奶酪或水果中选择一种。法令禁止餐厅在餐点外额外提供黄油或奶油。大家所熟悉的法国糕点在这份政府提供的合法套餐中都无迹可寻。拿破仑、马卡龙、奶油布丁等国人熟知的法国甜点全部都被禁止在餐厅中销售,为的就是应对食物短缺。

    1940年秋天,德国军方不满法国政府推行食品配给制的进度过于缓慢,认为这影响到了法国对德国的粮食输出,开始对法国政府施压。此后法国政府把限价推广到了几乎所有主要食品门类中。面包、红酒、食糖、牛奶、肉类,食用油及所有的食品罐头、糖果、巧克力、咖啡、马铃薯、水果蔬菜等等全部都被政府标定了价格。这加剧了法国农民对政府的不满,此后法国政府从农民那里购得的粮食越来越少,农民宁愿自己发展黑市也不愿意把粮食卖给政府。本来政府的配给制度把国民分为婴儿、儿童、成人、重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以及老人六档。但是,粮食的短缺促使政府把这六类在1941年7月进一步细分:儿童被拆成两类,同时把青少年从成人中析出独立作为一类存在,将脑力劳动者并入普通成人分类,新设立农民类别。在整个系统中,体力劳动者获得的配额最多,也使得他们成了社会上受人妒忌的一群人。讽刺的是,维希法国政府把所有政府公务员都认定为重体力劳动者,享受最高的食物配额。

    饥饿的回忆

    但是,就算是这个最高级的食物配额,在食物最充足的1940年,也仅仅只能提供少得可怜的一点食物。例如每日350克面包、每月250克意面、每周50克奶酪等等,换算一下等于只有每日1327卡路里的热量。在生物课上我们学过,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日必须要摄入2000卡路里以上才能保持健康,而一个普通法国成年人在战前平均每日摄入食物有3000卡路里,等于是直接被腰斩。最高级的配额等级都只有战前的不到一半,其他更低的配额等级就更加不够了。因为上文提到的政府征粮的各种困难,到了1941年引入新的分档之后,配额被继续削减。每日面包配额从350克减少到275克。同时政府要求全法的面包房都必须在面粉里掺入杂质,年纪大的读者可能可以想起上世纪风行全国的富强粉或者85粉,当时的法国政府要求面包房使用的差不多就是这种掺入了许多麦糠的面粉。

    为了应对盟军在北非的军事胜利,德军在1942年军事占领了整个法国本土,加之德国在1940年对苏联开战,都使得德国政府从法国征收走越来越多的粮食,加剧了法国食物短缺的状况。即使法国政府一再减少人们的粮食配额,政府还是凑不到足够的粮食。人们拿着面额越来越少的面包票或肉票不说,还常常领不到票面显示的那少得可怜的粮食。1943年4月,法国南部大城蒙彼利埃的长官表述,“虽然政府已经把肉类的配额从每日360克减少到了现在的120克,我们也仅仅能提供七八成而已。”巴黎成年人在1942年的平均每日热量摄入只剩下1239卡路里,到了1943年更进一步减少至1173卡路里。到了1944年一月份,塞纳-瓦兹省的一个成年人每周只能领到60克肉。

    1943年12月的普通成人(A)类面包票,按颜色分为上下半月,每个半月只有2400克面包,相当于每日仅160克

    二战期间的食物短缺记忆也影响了很多法国人的生活习惯,现在很多法国老人依旧不忍心扔掉面包,而是留着泡汤吃,就是受了食物短缺回忆的影响。

    有人在地狱,有人在天堂

    然而,当时的法国有三种人是不会饿肚子的:德国人、农民和有门路的人。德国人不会饿肚子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吃的都被德国人拿走了,当时为占领法国的德军提供食物以及对德国出口食物是全法各级官员的头等大事,饿了谁都不会饿着德国人的。农民不会饿肚子是因为他们是种粮食的人。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了,前面的种种粮食短缺都是发生在城市里的,农村中的食物短缺情况并不严重。由于政府给几乎所有食品都加上了价格上限,农民是不情愿把食物在合法的市场上出售的,面对政府征收粮食时也通过种种方式把食物藏起来不卖给政府。

    有读者可能会觉得,作为一个集权政权,维希法国政府为什么没有像斯大林的苏联一样强行征收粮食呢?这里就要讲到维希法国政府本身的性质问题了。维希法国是一个傀儡政权,虽说也是法西斯政权,但是和轴心国的法西斯政权相比在对国家的控制力上有巨大的差别。维希法国政权的合法性是很脆弱的,法西斯主义在法国从来没有成为过主流,维希法国政权基本只是基于纳粹德国压倒性的军事胜利才得以执政。法国国内的抵抗运动从法国投降时就已经产生,德国入侵苏联之后,法国共产党加入抵抗组织更是让维希法国政府头痛不已。可以说维希法国政府是不敢也不能强行征收农民的粮食的。因为这样的暴力行为等于是在把国民往抵抗组织那边送。

    有门路的人要么是社会中的显贵,要么有亲戚在农村,或者有钱从黑市上购买食物。当时的法国民众自发建立起了食品黑市,农民把食物在黑市上出售可以获得远高于政府收购价的利润。虽然维希法国政府严厉禁止黑市,在黑市上贩卖商品的人一经抓获就会处以严厉的刑罚甚至绞刑,依旧有大量的人为了生计铤而走险。

    维希法国政府的反黑市海报,上面写着“黑市是一种反社会的罪行”

    二战把法国从一个富足的国家变成一个连基本食物都短缺的国家。战后的法国由于受到太大的摧残依旧无法立刻结束食物供给制度,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彻底摆脱票证。事实上,二战期间英国也实行了食物配给制度。二战后期以及战后数年,德国的农业更是被几乎彻底摧毁,也长时间实行了食物配给制度。法国的食物短缺只是当时欧洲的一个缩影,提醒我们,战争可以在转瞬之间摧毁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