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杭州一姑娘20元“刮刮乐”刮出百万大奖

    1年前 | admin | 125次围观

    “人生何所求?暴富与自由。”

    杭州一家彩票店外海报上的这句话,想必道出了当下许多人的心声。虽然“暴富与自由”在这个年代都很难实现,但万一你中了大奖,那就两者同时到手了:日前杭州一位姑娘20元的“刮刮乐”就刮出百万大奖。

    最近,去网上看看会发现,“一刮到底”成了许多视频和帖子的热门关键词,底下的讨论更是热火朝天,不乏年轻人梦想着,中奖之后就可以“躺平”了。

    赌一把:有了“暴富”才有“自由”?

    想试试手气的人一直都有,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新鲜的是:迷上买彩票的年轻人突然变多了。

    2019年,全国彩票销售额一度比上年暴跌了17%(从5114.72亿降到4220.53亿),网上到处“彩票销量10年来首降,中国彩票没人买了?”“3亿彩民清醒了”这类感叹,2021年的彩票销售甚至还不如2015年的高。

    没想到,今年彩票销售却不断上涨,前四个月的竞猜型彩票销售高达814.35亿元,同比暴增122%;4月单月彩票销售总额也攀升至503.26亿元,同比增长62%。

    以往,国内买彩票的主力是中年男性。现在,它似乎一夜之间就成了年轻人中的“新潮流”,乃至是精神寄托,彩票站前人头攒动的多是二三十岁的面孔。

    这是很多人看不懂的现象:受过更好教育的新一代,正当盛年,却流行躺平、上香求神,现在又迷上了买彩票,为什么?

    首先,彩票正以更多元的方式吸引年轻人。不像以往彩票站开在街边店铺,现在它们甚至开进了便利店、商场、地铁,只要你想试试手气,几乎随时随地就能买上一张,即刮即兑。

    这或许能解释部分增长(“有些人之所以不消费,只是因为没地方消费”),但却不能解释全部——原本不买彩票的人,也开始买了。

    它涉及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变动:“努力”与“改命”之间的因果链条被改变了——当努力可达到的天花板低垂,那还不如赌一把。

    老一辈可能觉得指望彩票中奖不靠谱,但对这些一些“看透现实”的年轻人来说,哪个更不靠谱?有人甚至认为,“比起勤劳能致富的虚无缥缈,还不如彩票中大奖给人的感觉更可靠。”

    无论是农业社会还是工业时代,“天道酬勤”的工作伦理都被普遍奉为圭臬,那时人们的生活是稳定可预期的:只要投入,就有成正比的回报;到了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就算内卷到卷不动,也未必能实现梦想,那句“选择比努力重要”的流行就不是偶然的,这表明不少人察觉,光埋头苦干是不行的。

    “劳动决定产品价值”的工业社会理念已经逐渐过时,那些突然爆火的(比如淄博烧烤),甚至连当事人都搞不懂是怎么火起来的。绘本漫画家寂地曾自嘲:“20岁达到了人生巅峰,以为只要努力,销量百万指日可待,后来才知道,那就是我的人生巅峰了,余生都是下坡路。”

    既然未来不可预测,充满变数,自己的努力能得到什么样的回报似乎说不准,那么有的人干脆就躺平了,另一些人则寄望于难以捉摸的“财运”能降临到自己头上。

    越是那些无望改变现实、但又朝不保夕的人,越是会渴望“一夜暴富”。而市面上,针对这类人制作的拓片“一夜暴富”也很好卖彩票盯上年轻人,四字中间有刻“财运亨通”铜钱的,也有题“心诚则灵”的,还可题“志向远大”、“洗洗睡吧”、“我想多了”,相当直击人心。彩票“暴富”似乎向他们承诺了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哪怕它实现的几率很低。

    由此,他们在一个变幻莫测、缺乏安全感的日常生活中获得了一次廉价的机会。即使买彩票常被人揶揄为妄图不劳而获的发梦,但换一面来看:人们还是想要搏一次机会,差别只是他们对“暴富”的渴望超过了“自由”,或说在他们心目中,有了“暴富”才能有“自由”。

    买彩票:从智商税变成了治愈药?

    此前就有研究指出,彩票的主力消费群体是流动人口这样“生活状态不稳定的人”。如今彩票销售表现最好的,也多是漂泊异地的年轻人集中的地方——外来人口最多的10个省份中,有6个位列人均彩票额前十名。

    美国人类学家郝瑞(Steven Harrell)认为,中国民间的命运观念是由较无力而宿命的“命”字与较有力而进取的“运”字组合而成的,前者是一种被动默认的宿命论,但后者强调主动把握时机、采取积极行动。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年轻人为什么选择彩票:如果说“财运”只能祈祷喜怒无常的神灵照顾一下自己,那么彩票的中奖几率至少看上去是有规律可循的。

    表面上看,这些彩民是想发一笔横财(“投资回报最大化”),但其深层的心理不如说是想通过主动的行为,把握、掌控外部环境中的机会,由此避免自己更糟糕的心理感受——那种“我什么都做不了”的无力感是相当压抑的,而买张刮刮乐,不论结果,好歹总是有所行动了。

    就像有报道所写的,“彩票这种东西,已经从智商税变成了治愈人心的精神良药,那些遥远的、宏大的,摸不到、抓不着,人们能握住的,可能只有一张具体的、小小的彩票:这次不中,那就下一次。”

    很多人担心,彩票会诱发投机行为彩票盯上年轻人,让年轻人放弃奋斗,但如果仔细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大部分彩民并不会迷恋于此,它更像是一种新型的风险掌控机制:95%的钱用于保障生活之后,分出5%来做点风险投资,未必抱多大希望,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讽刺的是,一旦梦想成真中了大奖,有时反倒是让人陷入更糟糕的处境。经济学家英本斯(Guido Imbens)等人研究发现,意外之财来得快、去得也快,人们彩票中奖十年之后,奖金平均只存下16%。由于是飞来横财,很多人惊喜之下干脆辞职、离婚,去花天酒地,三分之一的中奖者后来都破产了。短短几年内挥霍一空,除了一时享乐之外什么都没留下,生活比中奖前更加支离破碎。

    其实,很多年轻人对此也很清醒,他们之所以买彩票,不是奔“发财”去,而是它提供了一次从日常生活中暂时解脱的机会:只需要10块钱和20秒钟,你就能获得一次开盲盒的心理刺激体验。

    有的年轻人甚至一买就是整本刮刮乐,哪怕有时“成本600元,回本只有50元”,但主打的就是一个“爽、解压和过瘾”。大家知道,想要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又不想努力提升自己,只靠寄望于一个奇迹般的小概率事件,这肯定是不现实的。

    皮尤调研2014年发现,当被问及“生活中的成功是否在很大程度上由我们无法控制的力量决定”时,74%的韩国人、67%的德国人和66%的意大利人表示同意,而美国人的这一比例仅为40%。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美国,更多人愿意相信,成功取决于自身的努力。

    所以,真正的解决之道,还是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这不能靠买彩票获得,而应当有更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和成熟的心态。如果能让年轻人更有保障,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把它做好,即便对个体而言,这未必能确保成功,但就整体而言,却会是一个能更好地释放人们创造力的社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