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水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水的三态变化,使得水在不同水体之间、不同空间之间循环运动,促进了地球上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深刻的影响。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学生认识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类型,能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说明水循环过程及其主要环节,了解地球上的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极大,科学利用水循环原理改变水循环环节,人类将更好地利用地球上的水,趋利避害。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重大。人类对水循环的认识过程源远流长,我国历代学者对水循环都有研究及记录,循着先哲的足迹,学生通过学水、懂水,更好地用水。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主要探讨地球上的水如何循环运动和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两个问题。教材从“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两个方面叙述水循环。教材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引入《宋书?天文志》中关于海水水量维持稳定的解释,回答了“为什么江河入海后大海的水没有增多”这一困扰先哲几千年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这种解释是否科学?蒸发的海水去哪儿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水循环。同时介绍我国先哲对水循环的认识过程源远流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该部分把水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从多方面分析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强调水循环作为“重要联系纽带”联系四大圈层、联系海洋和陆地。教材结束部分通过自学窗学习河水从哪里来,经过实地观测和计算,得出塞纳河的河水主要来源是降水。引导学生关注具体问题科学分析水循环。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认识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类型。
过程与方法:结合身边的地理现象,描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科学利用水循环原理改变水循环环节,更好地利用地球上的水,趋利避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使地球上各类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促进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从而树立水与自然环境、水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理念。学习我国古代学者关于水循环的记录和研究,激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点:
1.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1.人类活动影响水循环的环节。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讨论法、类比法、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公元前300多年,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天问》中提出:“东流不溢,孰知其故?”对百川入海,而海水不溢的原因,提出问题。几千年来很多先哲都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公元5世纪,南宋著名天文学家何承天在《宋书·天文志》中对海水水量维持稳定作了解释。
【自主学习】
阅读后齐声朗读《宋书·天文志》中“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入海。日为阳精,光耀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燋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溢。”
【学生思考】
文中分析海水水量维持稳定的原因如何解释?
【学生回答】(略)
【承转】1.这种海水水量维持稳定的解释科学吗?
2.蒸发的海水去哪儿了呢?
【板书】
第三章第一节 水循环
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P46-47和图3.2,思考问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主要有哪些环节?水运动的过程?
3.水循环类型划分的依据?可分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 水循环是水在四大圈层中连续运动的过程;其运动的主要环节有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
3.水循环类型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划分,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通常内流区的水循环主要由蒸发和降水组成,属陆地内循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间的水循环被称为海陆间循环也称大循环;发生在海洋上由蒸发和降水组成的水循环称为海上内循环。
【板书】
1.水循环的概念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
3.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分组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1.水循环的的动力来源?水循环主要环节分别受何动力影响?
2.水循环过程中水的相变?发生的空间变化?
3.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加以说明。
【汇报展示】学生组内交流讨论后分组汇报展示,组间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
1.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来源是太阳辐射和重力,太阳辐射能为海水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提供动力,径流和下渗主要受重力影响。
2.水循环过程中水通过液态、气态和固态三态变化,实现水在海洋、陆地及其上空发生空间变化,将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联系在一起。
3.水循环示意图能凸显水在地球表层发生的空间变化,也要从时间的视角关注水更新的速度和水运动的强度。
【活动】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产量高、品质优。
【合作探究】
分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的下渗的影响。
2.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3.比较4月末砂田和裸田的土壤含水量,归纳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其作用。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总结】
1.砂石覆盖层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结构空隙大、蓄水和滞水可增加水的下渗。
2.砂石覆盖层覆盖地表可以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使水分蒸发量的季节变化变小。
3.砂田可影响蒸发、下渗、径流等环节,可以起到减少地表水分蒸发、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作用。
【承转】砂田影响水循环环节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对循环产生影响,人类还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其他环节,如通过修水库和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学习掌握水循环的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可以更好地服务人类。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教材内容,结合水体更新周期表和相关图片,分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问题。
1.地球上各种水体如何能够不断更新?其更新的周期有何不同?
2.如何分析全球的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的水量变化以及全球水的总量变化?
3.如何理解水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4.水循环对全球自然环境还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总结】
1.水循环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不同水体更新的周期不同。
2.短时间内,不同区域的陆地水、大气水和海洋水的水量可能有变化,从较长时间分析,全球陆地水、大气水和海洋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水循环将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有机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人类用水过多,超过水体更新速度或水资源被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
3.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地表径流不断向海洋输送大量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成为海陆间联系的纽带;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过程中通过水相变的吸热和放热,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吸收、转化和传输,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4.水循环还会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
【板书】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2.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过程,塑造地貌,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失衡
3.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影响全球自然环境
【自学窗】
学生自学教材内容,了解塞纳河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活动】学生自学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法国水文学家经过从实地观测、数值估算,再到科学精密观测,得出结论:降水是河水的主要来源。和我国古代科学家一样,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不断对水循环的环节和过程进行研究,为人类科学掌握水循环原理,更好地利用自然界的水为人类服务。
【课堂总结】
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回顾本节知识体系,整理水循环的概念、环节、过程、类型及其地理意义。
【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资料,思考合肥市母亲河——南淝河的水更新及物质迁移对河水的影响,分小组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第一节 水循环
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水循环的概念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
3.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2.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过程,塑造地貌,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失衡
3.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影响全球自然环境
【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达成了目标,与同学互动也较多,基本上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1、用黄河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水循环相关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2、水循环过程,并注重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重视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并据此引导学生分析"人类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可以施加影响?我先让学生观看微课,学生再用自己的话复述的水循环过程,然后师生共同画出三种水循环的示意图,并标出每一类循环的主要环节,从而使学生能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一重点内容。让学生讨论思考,很自然地过渡到水循环的意义,根据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注意学生思维的培养。
问题:
1、对时间把控的不准,在课堂上出现了前半节课松、后半节课紧的情况,后面的内容太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学习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以后要注意对课堂的把控,做到合理有序的进行教学。
2、在分析植被对水循环影响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进行反馈,可能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已有要注意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