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自杀启示录:如何正确与抑郁症患者相处?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从位于香港中环的一家酒店24楼纵身跃下。他曾在自传中写道:“我想自己可能患上忧郁症,至于病源则是对自己不满,对别人不满,对世界更加不满。”
2017年7月20日,美国著名摇滚乐队“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被发现在自家上吊身亡。贝宁顿曾公开表示,自己和抑郁症抗争数年,长期沉浸在酒精以及毒品中,不能自拔,童年曾遭受一位上了年纪的男性侵害,给他日后带来了极大的心理阴影。
2019年10月14日,崔雪莉在京畿道城南市的家里被发现身亡,年仅25岁。雪莉的ins小号上那些诡异的图片和绘画仿佛是在表达本人内心真实的感受,令人感到非常阴郁。
明星患抑郁症自杀的新闻层出不穷,伴随而来的不是公众对抑郁症疾病理解程度的加深,许多年过去,攻击患者“矫情、卖人设”的言论从未减弱过,甚至有违背现代医学的荒谬言论被大肆讨论。
当一个人被确诊为抑郁症,在理想状况下,需要的应该是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剂量恰当的抗抑郁药物,和身边亲友细腻温暖的陪伴。但如果面临的是许多人非理性的讥讽和谩骂,试问谁又能在这样的恶劣语言环境下获得治愈?
因为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当Ta们病了的那一刻起,所有人的身份就回到了同一起跑线:患者。
笑只是表情,和情绪无关
患者的情绪波动较大,感受性也往往比常人更强,如何与之相处一直都是亲友们必须要面对的难题。其实很多亲友对患者非常关心,但因为缺乏系统的培训和专业的知识背景,很难做到100%正确与患者相处。
和患者的相处不是考试,100分没有小红花,但我们在乎的人会更治愈得更快,不及格不会找家长,但可能也永远失去了Ta。
一、我想帮助Ta走出抑郁,该怎么做?
1.学会识别危机状态
人类都具有生本能,同样也有死本能,但在自杀成功的人群中,只有极个别的人是冲动自杀,而绝大多数完成自杀的人,在实施行为之前都有过深思熟虑,并且会发出过不同的求救信号。
在经过思考和求助后,Ta们最终依然决定离开,是因为发现,实在找不到一个留下来的理由,没有愿意让自己留下来的人,没有人识别到Ta发出的信号,在失望中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常见的求救信号:
“我什么都做不好”
出现抑郁倾向的人会不断地否认自己,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认为自己做不好,甚至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会成为他人的负担。
“烦死了”
觉得自己非常失败,全部被负能量所包围着,甚至会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给他人。
“全都是我的错”
当一个人极度对自己否认的时候将会无法接受自己,而且会把所有的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哪怕是一些是不是自己亲历亲为,也认为是自己间接造成的。
其它的一些反常行为,比如总是唉声叹气、哭泣、谈论自杀、死亡、自我伤害、恨自己、进行危险或自我毁灭的行为、安排后事、留遗嘱、找剪刀利器等、打扮开始怪异,生活作息规律的人忽然不规律,身体暴瘦等等。
一般来讲,表露出这些行为的人,极大可能内心是抑郁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情绪突然异常平静也需要引起重视。
这些都有可能是患者潜意识里的求救信号,这时需要要多给Ta一些陪伴,而不是说教。
所以,一旦发现身边的人出现类似症状,请一定认真地询问他的感受,24小时陪护,必要的时候寻求专业机构(医院、公安局)的救助。
你的倾听,对于Ta来说,就是敞开了一条和外界联结的可能性。你的关注,和承认Ta的绝望,也许不一定足够,但可以带来希望。
2.做个温暖的朋友
很多时候,再权威的理论,也比不上朋友一句看似荒谬的理解。
曾经有一个小男孩,很晚才回家,妈妈问他做什么去了。他说他今天去安慰了隔壁家刚刚丧偶的老爷爷。妈妈很惊讶,问他,你是怎么安慰爷爷的?因为即便妈妈作为一个成人,也觉得老爷爷面临丧偶,情绪太沉重,不知该如何安慰。
小男孩说:“我骑车路过老爷爷家,看见他自己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哭,我于是把车子放在一边,爬上老爷爷膝盖,跟他一起哭”。
大人没有做到的事情,这个小男孩做到了,其实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和这个小男孩一样,是个天生的治疗师。只是我们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学习了各种各样的道理,有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
每当我们要感受情绪的时候,大脑便跳出来指手画脚:你这样想是不对的,你那样想是消极的,你看你拥有这么多东西,你看你有那么多人关心你,你不该再难过了......
于是我们就生生给别人或自己,扣上一条罪名:你不该难过这么久,你该快快好起来。
而小男孩做的,是最天然的共情:我知道你难过,我不指手画脚;我陪你哭,而不急于让你变成我所期望的样子。
有时候我们尝试去理解患病的亲友,却发现很难达成共识,因为我们确实没有经历过Ta的经历,没有感受过Ta的感受。可是我们尽力去共情的目的,并不一定要去完全进入Ta人的世界,更重要的由共情所带来的陪伴,能够帮助Ta去理解自己。
为理解Ta而付出的努力,会成为养分,帮助Ta在理解自己的路上走的更快,更稳。
二、我可以为Ta做些什么?
1.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承认Ta的痛苦”,予以理解永远是通用的陪伴准则;2.不催促患者,不要给Ta时间压力,耐心是帮助治愈的基础,一味的期望患者“按照我们想要的速度快快好起来”只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3.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特别擅于给朋友打鸡血:“你看你拥有这么多;多少人过得还不如你;这不过是小事一桩,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睡一觉明天就好了。”但处于生病状态下的患者,听不进去这些“打鸡血撒阳光”式的开导,与盲目乐观相比,Ta更需要身边的人来承认Ta的困境,关注Ta的痛苦;4.如果你真的希望Ta好起来,那么请别吝惜自己的情绪,帮助Ta,用Ta喜欢的方式表达最真实的感受;5.帮助Ta寻求好的支持,包括家人和专业机构;6.帮助Ta做一些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增进自我认同感;7.平常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多拉Ta去室外活动。抑郁患者往往很怕见人、与人交流,这时候请一定保持耐心,多劝几次。活动尽量不要涉及激烈运动(很多抗抑郁药物具有镇静作用,极大削减人的体力),或者具有竞技性质的内容(失败会让患者感到沮丧)。共同吃饭、聊天、晒太阳、散步、读书、逛街、逛博物馆、剧院……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对方不愿意讲话,不要逼Ta,静静地陪着就是最好的方式。
三、有哪些话是一定不能说的?
患者的内心都渴望被捕捉,被关爱,被理解,希望当自己走的太累了的时候,有个人能拉住自己的手说一句:“停一停,歇歇吧”。
但实际上往往事与愿违,据统计,病友们多数都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因为即便说出口也几乎没有人能理解自己,反而平添了失望的情绪。
不该说的话 VS 该说的话⬇️
四、在相处中不要做的事
1.不要把自己的信念强加给对方,比如:你必须要去工作、你必须要去考试、你必须要去运动,你必须好起来等等,即使是吃药也要以温和劝说为主;
2.不要忽视对方的感受,比如:对方向你倾诉时无视对方,自说自话,或者刻意避开抑郁话题。抑郁症患者尝试表达自我,是释放出负能量和压力的过程,如果被忽视或否认,他们会更加自我封闭,不再相信他人;
3.不要评价,比如:你就是懒啊,闲出来的,矫情,想太多等等,这太残忍了;4.不要否认对方,比如:你怎么这么点事都做不好啊,你没有抑郁症,我们那个年代更痛苦也没这病等等,你不了解他们的感受,不要再以衡量普通人的标准对待他们,更不要否认他们真实存在的痛苦;
5.不要讲道理和强行正能量,比如:你要开心啊,生活多美好啊,你要快些好起来啊,你要努力啊等等。对方比你更想好起来,道理都懂,就是因为做不到感受不到啊,所以说这样的话是毫无意义的,反而会让对方更难受;
6.不要给对方压力,比如:我们活着都是为了你,所以你不能想不开啊。你要想想别人啊,不要那么自私等等。希望对方重视自己的价值,初衷是对的,但是这样的表达方式只会让对方感到压力,然后陷入更深的焦虑和对自己的责备之中;7.不要过分热情,不要觉得对方只是不开心,然后以自己的方式去开导和“医治”对方,也不要因此而不断询问对方感受和寸步不离,不要让对方觉得自己是个“特殊人”。
五、作为陪伴者,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1.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抑郁症的康复不适一朝一夕,如果你真的在乎Ta,请有长线作战的心理准备;2.不对患者抱有过多期待,有的病人状态会时好时坏,要注意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影响到;3.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对方病情发作时,告诉自己对方只是在释放负能量,是好事,千万不要被带入到对立面,开始争论是非对错;4.表现出稳定情绪,为对方树
#抑郁症立榜样,让对方感受到安全和稳定,如果自己也被对方影响到歇斯底里,那么对方会更难受和自责,感觉拖累了重要的人;5.给自己释放压力的时间和方式,这样才能保持更好的状态陪伴;6.相信爱和希望的力量。
End:抑郁研究所病友群里有一位病友曾说:“做了那么多次心理咨询,但真正让我从抑郁中走出来的,不是各种心理学理论,而是朋友对我无条件的接纳和信任,让我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最好的良药,就是你的爱与包容,祝你在乎的人早日康复,也同样感谢你的理解与陪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