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序言告急!新乡2小时降雨量超超(图)

    2年前 | admin | 264次围观

    降膜吸收器每平方处理水量_降水量如何测量_施工用水量,总用水量

    降水量如何测量_降膜吸收器每平方处理水量_施工用水量,总用水量

    序言

    告急!新乡2小时降雨量超郑州

    7月21日,新乡西北部出现暴雨、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天气。新乡市区牧野站2小时降水267.4毫米,超过郑州2小时最大262.5毫米的降雨量。

    在天气预报中,我们常听说某某地2小时的降雨量为多少毫米、某某地6小时的降雨量为多少毫米、24小时的降雨量为多少毫米,这个降雨量毫米显然是衡量降雨大小的一个标准,很多朋友想必也想知道是怎样衡和怎样计算出来的,小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但讲得都很笼统,模糊不清,让人了很难理解。而且小编上个月在公众号“俗世传媒”上发的文也曾被误导,特别是这个时间段不好理解,对于这一点,小编将继续和大家分享。经综合多方资料,小编今天再次给大家作个详细的介绍。

    施工用水量,总用水量_降水量如何测量_降膜吸收器每平方处理水量

    降雨量

    降雨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一般以毫米为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用单位时间里的单位面积上所得雨水的深度来衡量,即毫米/平方米/某某时间段,专业术语称为降水强度或雨强。

    单位时间为年、季度、月、24小时、12小时、6小时、4小时、2小时 、1小时、30分钟、10分钟、一场雨、,若是按24小时测算多是从20~20时和08~08时两种方法。我国电视和广播节目中发布的日雨量为08~08时,代表前一天的雨量。

    单位面积为平方米。

    深度单位为毫米(mm),气象观测中取一位小数。

    也就是在一平方的区域内,单位时间里下雨所积聚的雨水深度。水的密度是1000千克每立方米,1平方米1毫米深的水质量为1*0.001*1000=1千克,也就是两斤水。

    昨晚深圳的罗湖、福田区下了场好大的雨,一瞬间马路就变成河流了,很多车辆都给淹了。刚开始那半小时可是倾盆大雨啊!后来雨势才慢慢小了很多。

    这雨是下得太快太急大太了,以至路上的积水在短时间内无法排泄。不象前天,虽然下的几场雨也不算小,但因为雨势不大不急,只是持续的时间长而已。

    天气预报说明天还有暴雨和大暴雨。

    受到台风“卢碧”的影响,8月4日夜间,深圳普降大雨局部暴雨并伴7级左右短时大风,最大累计雨量109.6毫米,最大小时雨强79.0毫米,均出现在罗湖区深圳水库。

    4日下午,深圳气象台陆续挂出分区暴雨黄色预警,多区迎来明显降雨。晚上19时25分,罗湖区分区暴雨黄色预警升级为橙色,这意味着在此之前的3个小时内,罗湖区累计雨量已达50mm以上,也就是暴雨级别,且降雨还将持续。

    按照相关气象标准,20毫米/小时的雨为短时强降水,50毫米/小时的雨定义为极端短时强降水,我国暴雨的标准也只不过是24小时降雨量达到50毫米,而深圳罗湖半个小时内就下了相当于一天暴雨的雨量。

    晚高峰遇上强降雨!人没事! 暴雨突袭叠加晚高峰,市区部分路段、特别是罗湖区交通压力剧增,行车缓慢。19时30分,深圳交警陆续发布实时路况,“爱国路与太宁路交界处,因积水交通已中断,请广大车友提前绕道行驶”。

    施工用水量,总用水量_降水量如何测量_降膜吸收器每平方处理水量

    (20时 沿河路东环高架桥下积水 6车抛锚)

    20时左右,前方情况再度更新,“受暴雨影响,沿河路东环高架桥下出现积水,6台车辆被淹”。此时,罗湖交警已迅速组织警力及拖车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全力疏导交通并开展救援处置。 经过多方努力,沿河路东环高架桥积水在1个小时之内消退。雨水中受困的人员,也全部得到及时、安全转移。

    (21时 沿河路东环高架桥下积水消退)事实上,在当晚19时30分之后的半小时内,罗湖区测得雨强达半小时58.5mm。根据设计重现期与降雨量的关系换算,此次降雨级别已超过百年一遇的标准。由于深圳原老城区大部分地区的降雨承载能力设计标准为50mm/1h,因此短时间内的强降雨超出部分排水管网系统的排水能力。 应急处置力量迅速到位 在暴雨最为迅猛的半小时内,深南中路大剧院路段的积水曾一度达到40公分,没过小腿位置,小车通行有涉水抛锚的危险。

    “接到深圳气象台黄色预警信号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赶到现场了”,深圳市水务集团罗湖分公司副总经理何刚表示,晚上到8点左右,雨水在半个小时内超过了50毫米,水务部门联合街道工作人员、交警、消防部门的工作人员,及时对周边的行人进行了疏散,并迅速进行排水作业,半个小时左右便将积水排完。 接近晚上12时,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在现场发现,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还值守在现场。

    在天气预报中,“小雨”、“中雨”、“大雨”、“暴雨”,以及“大暴雨”、“特大暴雨”在气象学中都有明确的科学界定。

    小雨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不超过10毫米的雨;

    小到中雨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为5毫米~16.9毫米的雨;

    中雨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为10毫米~24.9毫米的雨;

    中到大雨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为17毫米~37.9毫米的雨;

    大雨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为25毫米~49.9毫米的雨;

    暴雨指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毫米的雨;

    大到暴雨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为38毫米~74.9毫米的雨;

    大暴雨指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雨;

    特大暴雨指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250毫米的雨。

    “零星小雨”指降水时间很短,降水量不超过0.1毫米;

    “有时有小雨”意即天气阴沉,有时会有短时降水出现;

    “阵雨”指的是在夏季降水开始和终止都很突然,一阵大,一阵小,雨量较大;

    “雷阵雨”则是指下阵雨时伴着雷鸣电闪;

    “局部地区有雨”指小范围地区有降水发生,分布没有规律。

    从以上资料中可以知道,气象部门所说的暴雨、大雨、中雨、小雨,是指一天24小时内所下雨水的累计,并不能反映某一场雨的大小。

    而且,现实中我们也亲历过,一场雨水的降雨过程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是倾盆大雨,稍候就是淅淅沥沥的小雨了,或者是间断了几分钟,然后又是下一阵。所以,大家都明,一场雨的大小,不仅跟单位时间内下的雨有关,还跟下了多长时间有关。

    是以,气象部门在降雨后报出的某地的降雨量,都会特别的指出是多少小时的降雨量。

    降水量如何测量_施工用水量,总用水量_降膜吸收器每平方处理水量

    测定降水量的仪器,有雨量器和雨量计两种专业工具。

    施工用水量,总用水量_降膜吸收器每平方处理水量_降水量如何测量

    降水量如何测量_降膜吸收器每平方处理水量_施工用水量,总用水量

    淘宝上也有卖,价格从几十元至几千元不等。关于气象部门的降雨量计算用的雨量器和雨量计专业器具的测量方法在这里就不作详细的介绍了。

    降水量如何测量_施工用水量,总用水量_降膜吸收器每平方处理水量

    简易计算降雨量

    我们普通人没有专业的测量工具,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出某一场雨或某一场雨几分钟、半小时、1小时的降雨量呢?

    其实,用最简单的方法可以测量得出来,并不需要专业的知识都可以,如下:

    1、准备一大脸盆;

    降水量如何测量_降膜吸收器每平方处理水量_施工用水量,总用水量

    2、拿一光滑薄板,在上面裁出一个直径20厘米(半径为10厘米,便于计算)的洞,收集雨水积聚的面积为3.14*0.1*0.1=0.0314(平方米);

    3、然后把裁了洞的薄板盖在脸盆上,拿到雨中收集雨水若干时间(可以是从下雨时到雨停后,也可是1分钟、10分钟、半小时、1小时、24小时);

    4、称出这段时间内收集雨水的质量,以克算,这质量乘以0.03的积就是这段时间的降雨量。计算过程如下:

    假设这段时间内收集雨水的质量为p克。

    (1)、换算成体积就是:

    0.001p千克/1000=0.000001p(立方米)

    (2)、平摊到1平方米面积上的深度:

    0.000001p/0.0314=0.01p/314(米)=10p/314(毫米)≈0.03p(毫米)

    (3)、这段时间的降雨量

    0.03p(毫米),就是这段时间的降雨量。

    简而言之,某段时间内收集雨水的克数乘以3的积就是这段时间的降雨量。

    想要6小时的降雨量就连续测量6小时,12小时的降雨量就连续测量12小时,24小时的降雨量连续测量24小时就是了。

    降水包括了降雨、降雪、冰雹、雨淞、霜、露、雾和雾淞等各种降水形式。

    以上介绍的是测量的实际降水量,对于末来的降水量的预测,我们普通人都是根据生活经验来判断将要下的雨的大小,即根据即将来临的雨云的多少和乌黑程度还有伴随的气象情况,如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水蚁入屋、蜻蜓低飞等等。

    而气象部门就不同了,他们有卫星测量还有计算机辅助计算,又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所以能准确预测未来雨势的大小。

    降雨量的等级划分

    降水量如何测量_施工用水量,总用水量_降膜吸收器每平方处理水量

    零星小雨:24小时内降雨量﹤0.1毫米之间为微量降雨(零星小雨);

    小雨:12小时内降雨量0.1~4.9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雨量0.1~9.9毫米之间为小雨;

    中雨:12小时内降雨量5.0~14.9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雨量在10~24.9毫米之间为中雨;

    大雨:12小时内降雨量15.0.1~29.9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雨量在25.0~49.9毫米之间为大雨;

    暴雨:12小时内降雨量30.0~69.9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雨量在50.0~99.9毫米之间为暴雨;

    大暴雨:12小时内降雨量70.0~139.9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雨量在100.0~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雨量≥140.0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雨量≥250.0毫米之间为特大暴雨。

    (标准来源为国家标准 GB/T 28592-2012)

    降雪量降雪量,在气象上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它与降雨量的标准截然不同。雪量是用一定标准的容器,将收集到的雪融化后测量出的量度。气象上对于雪量有严格的规范。如同降雨量一样,是指一定时间内所降的雪量,有24小时和12小时的不同标准。

    在天气预报中通常是预报白天或夜间的天气,这主要是指12小时的降水量。

    降雪量是指将雪转化成等量的水的深度,与积雪厚度可按照1:15的比例换算。

    如此计算,97.7毫米降雪量约为1.5米厚的积雪,各等级降雪量的标准如下:

    零星小雪是指有量降雪量但小于0.1毫米;

    小雪:大于等于0.1毫米,小于1.0毫米;

    中雪:大于等于1.0毫米,小于3.0毫米;

    大雪:大于等于3.0毫米,小于5.0毫米;

    暴雪:降雪量大于等于5.0毫米。

    气象观测仪器雨量计的历史

    气象观测仪器雨量计在我国的历史

    公元前1000年的周朝初年,史书“小史掌邦国之志”之中,就有记载天下的旱涝情况。公元前7世纪,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的军事家管仲,在辅佐齐桓公治理国家的时候,曾经用地下水位来确定旱涝等级。公元前3世纪的秦王朝,朝廷为了掌握各地的旱涝情况,制定了要求全国各地上报雨泽的制度。规定郡县必须向上上报雨情。史书《睡虎山秦墓竹筒·秦律十八种·田律》,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秦朝之后,雨泽制在各个朝代得以延续,并逐步规范为按雨水不足,雨水过多,雨水事宜三个等级。到了1247年,宋代数学家秦九韶,开始研究雨量的计算。在他撰写的《数书九章》中,列举了“天池测雨”、“圆翟测雨”、“峻积验雪”、“竹器验雪”四道计算雨量的数学题,根据测雨器的多少来计算地面的降雨量。

    “天池测雨”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下雨时,用一个圆台形的天池盆接雨水。天池盆盆口直径为二尺八寸,盆底直径为一尺二寸,盆深一尺八寸,若盆中积水深九寸,则平地降雨量是几 寸?

    解答:圆台的下底面半径为6寸,上底面半径为14寸,高为18寸,雨水线恰为中位线,故雨水线截面的半径是10寸,∴降水量为=3(寸)

    题曰“圆瞿”、“天池”都是当时的量雨工具。虽然这些量雨器只是一般的盛水容器,不尽完善,但它可以算得上是雨量器的雏形。秦九韶在计算“天池测雨”时,用了“平地得雨之数”来度量雨水,在算题中肯定了要计算的单位是将雨水折合成平地雨量,这是很有价值的思想,非常符合现代的雨量概念。他的计算方法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算方法。为今后的雨量测定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到明朝时,出现了由国家制定的统一的圆筒形测雨器降水量如何测量,供给地方州县使用。公元1442年,出现了有标准的铜制雨量器。清朝的雨量器,已接近现代水文使用的雨量器了,它上面刻有标尺。康乾时期,朝廷将这种改进后的雨量器发到全国各地,用来武装当时的水文测站,连邻国朝鲜等亲朋好友都发了。至今,在韩国的大邱、仁川等地,还保存着乾隆1770年颁发的雨量器。

    气象历史上最早的雨量定量测量仪器

    气象历史上最早的雨量定量测量仪器是由当时的朝鲜国发明的,据史记载,朝鲜当时的第四位国王世宗在位时,引进了中国上雨泽测雨量的方法,并下令研制雨量器。公元1441年,朝鲜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圆筒形雨量器。

    在朝鲜《世宗实录》卷九三、卷九六上记有公元1441年申报制作雨量器的文件。当年他们试制雨量器长二尺,径八寸,铁质,安置在书云观台上受雨,后来推广到了全国。并要求各地以直尺测量雨的深浅,上报世宗国王。

    公元1442年,他们正式制造了统一规格的铜制雨量器,高一尺五寸,圆径七寸。分发到全国的雨泽监测平台中使用,这也是世界最早使用统一雨量器的降水监测网。

    同年,阵雨标准规格也在朝鲜颁布。

    西方气象观测仪器雨量计发展历史

    西方最早关注雨水测量的是意大利数学家伽斯托利,他是伽利略的好朋友。公元1639年在罗马大学任教时,他写信给伽利略,说他曾经用一个圆筒形玻璃容器来接雨水,看着雨水在器内上升。

    而真正推动的是英国人,大约在公元1691年,英国建筑设计师格瑞斯汉·列恩设计制作了利用标准称锤来度量雨水的仪器。它的原理与我们今天使用的翻斗式非常相象。可惜我们没能找到它的原始图片。

    公元1695年,的英国物理学家胡克·罗伯特,成功设计了翻斗式雨量计。它是一个玻璃漏斗,安装在一个木架上,漏斗的下端伸进一个较大的容器内。在漏斗上,有2根绳子将它牢牢地固定在木架上。以防被风吹动,所收集到的雨水用秤称量。翻斗式一直沿用至今,它的设计理念也体现在当今的仪器上。

    现代雨量计的标准是由英国人霍斯利制定的,公元1722年,英国人霍斯利制造了一个现代化的雨量计,他用一个漏斗把雨水收集在一个玻璃量筒中,只需观看量筒上的刻度,雨量便一目了然,省去了称量雨水的麻烦。霍斯利被誉为是现代雨量计之父,他确立的雨量计标准一直沿用至今。公元1723年,英国学会秘书朱林,组织国内外的一些地方按照规定的雨量筒进行观测,并将资料集中到英国,绘制成雨量直线。

    后来,经过几个世纪科学家的不断改进,又出现了许多其他种类的雨量计,并且逐步向雨量自动记录的方向发展。其中最常用的便是虹吸管雨量计,它又一个承雨筒,里面装一个浮筒,浮筒会随着承雨筒中水面的升降而上下移动。同时,它还有一个装时钟的钟筒,当时钟走动时,钟筒就会转动起来。这样,按在中筒外面的一张自记纸上。就会记录下一条降雨量曲线。雨量大,线条就上升。雨量小,它就下降。有了这种仪器,人们就可以很方便地从这些曲线上了解任何一段时间内的总雨量和其他数据了。

    雨量计的发明和完善,倾注了先辈们的大量智慧和心血。在气象学史中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从远古时期的“天地测雨”降水量如何测量,到现代化的全自动的降水测量,每一个进步,都是为气象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