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从这里出发输向北京“工厂化”作业压裂现场劳动竞赛

    2年前 | admin | 196次围观

    【字号 】

    留言

    论坛

    手机点评

    纠错

    大雾对石油钻井的影响_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一公司_中原石油工程公司西南钻井分公司

    大丛式井组

    大雾对石油钻井的影响_中原石油工程公司西南钻井分公司_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一公司

    长庆天然气从这里出发输向北京

    大雾对石油钻井的影响_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一公司_中原石油工程公司西南钻井分公司

    “工厂化”作业压裂现场

    劳动竞赛在我国工业发展史上熠熠生辉,曾经激发和创造了无数骄人佳绩,如今继续在新时代里延续着优良的传统,并紧扣时代脉搏,领域不断拓宽,内涵不断丰富,方式不断创新,散发着独特的光辉。2011年6月,为了积极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鄂尔多斯油气区发展的重要批示,中华全国总工会决定,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联合在长庆油田开展全国重大工程示范性劳动竞赛,并会同陕、甘、宁、蒙四省区总工会召开了建设“西部大庆”劳动竞赛誓师动员大会,劳动竞赛主题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建设‘西部大庆’,同心同德凝聚各方力量共创和谐典范”。

    3年来,长庆油田与20个参战企业以劳动竞赛为有效载体,携手并肩、共同奋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37万平方公里的鄂尔多斯盆地每一位建设者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智慧诠释了新时期工人阶级“劳动光荣、奉献伟大”的优秀品格、书写了“西部大庆”奋进史的辉煌篇章。

    “西部大庆”建设的实践表明,依靠工人阶级,崇尚劳动创造,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劳动竞赛是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形式,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效率助推器”和“创新原动力”,也为广大职工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舞台。“西部大庆”建设的创举是道路自信、发展自信、文化自信的生动典范,必将浓墨重彩地载入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册。

    6月10日,在全国总工会的关心支持下,由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共同举办的“西部大庆”建设劳动竞赛现场交流会暨劳动竞赛成果展在总部位于西安的长庆油田举行。

    回顾“西部大庆”建设历程,发展的成果来之不易。40多年来,面对高原荒漠和世界典型的“三低”油气藏,在极其艰苦复杂的条件下,几代石油人以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坚定发展信念,以“磨刀石上闹革命”的创业精神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建成“西部大庆”实际行动为大庆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广大科技员工,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研发了具有长庆特色的低渗透和特低渗透油气田规模效益开发的技术系列,探索了以“四化”为代表的现代化油气田管理模式,形成并丰富了以长庆“磨刀石”精神为内核的文化体系,如期建成了我国油气当量最高的现代化大油气田。

    一个大油气田的诞生,对保障国家油气战略安全、调整能源结构、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和改善民生,有着重要现实作用和深远意义。那么,“西部大庆”是如何建成的?社会也在关注,“西部大庆”,究竟蕴藏着多大能量,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什么影响?与我国目前开发的常规油、气田不同,长庆油田在“磨刀石”之称的“三低”油气藏上创造的世界奇迹,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

    “西部大庆” 从梦想到现实

    “西部大庆”的诞生堪称我国“三低”油气田开发的奇迹,解放思想、持续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使命,长庆油田在不断挑战极限中赢得建设大油气田机遇。

    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一公司_中原石油工程公司西南钻井分公司_大雾对石油钻井的影响

    解放思想寻找发展大油气田的思路和方法

    建设“西部大庆”的成功实践,源于解放思想形成的一系列实事求是的发展思路和方法,在经历3次决定油田命运的转折和跨越期间,思想解放深远影响。

    生存危机中解放思想。长庆石油会战始于1970年,上世纪80年代,原油年产量上到140万吨左右徘徊不前。这一时期,由于后续资源接替乏力,“小而肥”的侏逻系油藏开发陷入低谷。会战以来积累形成的人才、队伍、设备,被整建制调往东部油田。在长达10多年的坚守探索、艰难突围之后,长庆人放眼辽阔盆地,石油勘探由侏逻系向三叠转移,从中生界找油向古生界找气转移。

    上世纪90年代,长庆集中仅有的资金,在盆地三叠系找油的同时,亦拉开了天然气勘探。随着塞1井和陕参1井勘探获重大突破,发现了亿吨级安塞油田和当时我国探明储量最大的靖边气田。思路的转变,彻底扭转了“无米下锅”困境,长庆自此走出“十多年不上产”的窘迫,迈入“油气并举”新纪元。

    成长关键时机解放思想。世纪之交,中国石油做出“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以年产油气当量500万吨规模在国内暂露头角的长庆油田,在国家加快西部能源开发中能否脱颖而出?总结油田30年坎坷历史,长庆提出用“三个重新认识”(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重新认识长庆低渗透,重新认识自己来驾驭油田的未来发展。

    “三个重新认识”,给长庆油田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2000年,中国第一大气田——苏里格气田在内蒙古横空出世;2001年,发现储量超4亿吨的西峰油田;2003年,探明储量规模超5亿吨的姬塬油田。开发上,打破了国际知名石油公司对特低渗油田“不能有效开发”的权威判定,不仅从磨刀石里把石油开采出来,还实现高效开发。

    “三个重新认识”是长庆与“低渗透”30年搏弈形成的发展思路,从思想上打开了对“三低”油气藏的全新认识。仅从油气勘探领域,就总结形成了6大油气地质理论,摸清了这个盆地油、气资源形成机理、储藏环境和分布规模,能够在地下数千米岩石中高效识别油气储层,顺藤摸瓜找到大油气田。

    抓住重大机遇解放思想。进入2008年,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国际油价高位震荡大雾对石油钻井的影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突破50%,国内多个城市“气荒”频现。作为中国第三大油气田的长庆,其发展已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联。长庆重新审视盆地资源潜力,思考在未来保障国家油气安全中的定位,提出在鄂尔多斯盆地建设5000万吨特大型油气田目标。

    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石油,央企理应堪当重任,历史又一次把长庆推到风口浪尖。上产5000万吨,长庆既认识到面临的困难,更认识到发展机遇的重要。

    长庆迅速掀起“3000万吨在握,5000万吨在望,我们准备好了吗”大讨论活动,这一次思想解放自上而下,延伸到生产一线员工,内容涉及到转变传统油气生产、管理方式,运用先进理念和技术建设现代化油气田等诸多新思路,凝聚并坚定了员工在“超低渗”上建设大油气田的信心和决心。与此同步,将发展思路、工作部署随之调整到“发展大油田,建设大气田”的高速轨道。

    持续创新成就开发“三低”油气硬实力

    长庆开发的是世界典型的“三低”(低渗、低压、低丰度)油气藏,被称之为“磨刀石”。国际上把渗透率小于50毫达西的油田划为低渗透油田,长庆80%的油气田渗透率小于1毫达西,属于特低渗、超低渗范畴,是国际公认没有开发价值的“边际油田”。

    与国际上类似油气田相比,这里的油气储层还属罕见的低压力、低丰度。先天不足的“三低”特征,意味着在开发上不仅仅解决低渗透难题,还面临着低压、低丰度挑战。

    长庆的油井平均日产油不到两吨,为国内常规油田的1/10;苏里格气田单井产气仅为1万立方米,既使我国川渝地区目前投入开发的页岩气,平均单井产量也高出其10倍。

    从相对容易开发的低渗透,到特低渗,再延伸至超低渗,长庆油田的发展,是围绕寻找油气和提高单井产量不断挑战“三低”开发极限的创新实践。43年攻坚克难,长庆沿着勘探、开发技术创新和全流程工艺技术创新破题,逐层展开、环环相扣,形成了适合鄂尔多斯盆地“三低”油气田经济有效开发的主体技术系列。手握科技“利器”,揭开“地宫”神秘面纱、穿透“千古磨刀石”,开拓出油气大场面。

    勘探技术创新——致力于提高地震波穿透力,以识别分析地下岩层发现油气,在实践创新中形成了黄土塬非纵地震技术和全数字沙漠地震技术,突破了黄土塬、沙漠地震勘探世界难题,掌握了高效识别地下数千米深处油、气层的能力。

    三低层面创新——围绕低渗透、低压力、低丰度,探索形成压裂、注水、水平井开发系列主体技术。通过压裂打通油气渗流路径,依靠注水恢复储层油气流动压力,用水平井横穿储层增加油、气渗入井简面积,来提高单井产量。

    三个层级创新——攻克低渗透,突破特低渗,解放超低渗,将压裂技术由常规压裂发展到分层压裂、体积压裂,形成了适应不同油气层压裂的技术系列,让盆地大面积分布的“超低渗”油气实现有效开发。

    全流程工艺创新——从油气层顺着井简一路延伸到地面生产流程关键环节,形成高效开发超低渗油藏和苏里格气田系列配套技术。每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对油气田发展产生颠覆性变革,例如,井下节流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使苏里格气田实现地面中、压集气,生产流程和集输管汇全部国产化,单井地面投入由原来220万元降至110万元。

    中原石油工程公司西南钻井分公司_大雾对石油钻井的影响_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一公司

    压裂、注水,水平井技术成为开发“三低”油气田主体技术。水平井压裂技术的重大突破,让地下油、气渗流通道,由原来的“羊肠小道”变成“高速公路”,目前投产的上千口水平井,油、气单井产量较直井提高了3~5倍。长庆从 “低产多井”历史,迈进“少井高产”时代。攻克特低渗,年产油气从140万吨攀上2000万吨,而解放超低渗,实现了由2000万吨到5000万吨跨越。

    快速发展得益于开放式科研体系和灵活的创新机制,长庆油田持续打造勘探开发、工艺技术、工程设计三个研究院的科研实力,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机构、院校和斯伦贝谢、哈里伯顿、壳牌等跨国公司合作。按照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方式,集纳国内外创新资源,组织长周期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和863项目课题。同时,亦能够迅速集中科研力量,开展短、平、快式的生产难题攻关。2008年~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奖3项,126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取得国家授权专利656项(件),推广应用了600多项适用技术。

    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三低”油气藏作为一种低品位油气资源,其开发受技术、时间、环境、经济性等多方面制约,通过转变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长庆找到低成本、可持续发展途径。

    创新发展模式。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高效获取油气资源。长庆打破“先探明、后评价、再开发”传统模式,同一区域勘探在点上突破,评价全方位跟进,开发及时部署,使新发现的油气储量迅速变成生产能力。开发提前介入,成倍地扩大了勘探面积,引导勘探获得更多发现。同时,创新“工厂化作业”模式,将钻井、测井、压裂、试油等大型作业工序优化组合,集中在同一个井场联合作业,获得时间、成本等综合效益。建设一个年产千万吨油气田的周期,由过去的5年~8年,缩短到两年。

    在快速发展中复制传统增长方式,即使油田规模扩大了,也会给将来可持续发展带来困难。长庆通过生产流程再造降低发展成本,用一套符合地下油气开发和地面生产需求的标准,优化和简化开发工艺流程,使油、气田建设按照“集成组装”的方式运行,注水站、转油站、增压站等被一些能移动、小型化、多功能的数控装置替代。研发的国内首台全数字“橇装增压集成装置”,一台设备就替代过去一个增压站的全部功能,更关键的是,这个区域油井枯竭了,还可以移到下一个井区继续使用。

    地面工艺流程优化简化,丛式井组开发、井站合建模式的推广,油田传统的四级建站变成一级半,新投产的同等规模油田,井场仅为过去的六七分之一,井站数量比过去减少了一半,节约土地50%。2001年以来,长庆累计节约土地资源35.8万亩,节约征地资金71.2亿元。

    让市场主导油气田建设。早在2008年,长庆担负起建设“西部大庆”重任之时,每年需要钻机就达800部~1000部,当时既有队伍不足20%。按配套每部钻机2000万元、最少50人算,组建600支钻井队,就需要投入100多亿元,增加3万余人。这还不包括压裂、试油(气)、测井、固井、修井设备和专业队伍及后勤服务保障配套。

    运用市场机制,调集部署国内行业优势资源、引进社会钻井、试油及地面建设工程队伍,让民营队伍与国内专业队伍展开竞争,这种消除技术“壁垒”的公平竞争,既加快了建设速度,提升了民营队伍整体实力,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成本。苏里格气田单井综合投资由1300万元降到800万元;超低渗油田单井综合成本降到300万元以内。每年建设五六百万吨油气产能,节省投资近20亿元。

    依靠市场高效配置资源、挖掘团队竞争潜力,长庆用“四两拔千斤”的功夫,短时间内调集数倍于自身的优势资源,迅速高效地完成大规模油气会战。2008年以来,20万人参与的油气大会战,钻油、气井3万余口,建设场站及大型站库近500座,完成同时期占中国石油一半以上的钻井工作量,创造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用数字化管控油气田。油气产量从2000万吨上升到5000万吨,长庆员工总量仍保持在7万余人。按当时的开发、管理模式,实现5000万吨至少要在当初7万人基础上再增加10万人,每年新增上百亿元人力成本。长庆运用数字化技术,化解了油气产量快速增长与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

    如果说6年前启动的数字化油气田建设,主要是为降低发展成本,如今,由于应用自动控制、远程监控、网络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石油工业,拉动生产、管理方式转变。传统采油模式百万吨油田全过程生产、管理需要3000多人,现在井场无人值守、生产过程自动监控、生产信息自动采集传输储存,只需要1000余人。

    长庆的数字化油气田,由三个层面的功能组成,前端以井、站、管线生产过程控制为核心的生产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增压橇等多功能集成设备,远程管理油、气、水井、场站生产动态;中端以联合站为中心承接前端采集的实时数据,构成油气集输、作业现场、应急抢险为核心的生产指挥系统;后端立足油气藏综合研究,通过数字化研究平台,建成科研业务流与数据链统一的决策支持系统。

    “数字化革命”由地面延伸到地下油气藏综合研究、油气田经营层面,给生产——科研工作提供了一个庞大的数据链体系,转变了科研人员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亦打破科研部门各自为阵的现状。科研人员根据生产需求,实时掌握每一个油田、气田的开发现状、储层动用程度,把各方面的信息协同起来对比研究,哪个区块需要调整注水强度、加密钻井或实施增产措施,能够迅速做出科学部署。

    “西部大庆”:带来了什么

    对于每年付出近3000亿美元进口油、气的中国而言,能源安全不仅仅是国际上外交制衡、利益博弈问题,更是国内经济转型、维护公众健康和提升生活品质的迫切需求。“西部大庆”,提升了中国立足本土保障能源安全的信心和能力,其承载的战略价值远不止于经济价值。

    树起了国家能源版图新坐标

    长庆油田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油气储量产量增幅最大、发展最快、成长性最好的油气田,年产油气当量13年间从500万吨上升到5000万吨,提前两年建成“西部大庆”,标志着鄂尔多斯盆地成为我国最大油气生产基地。

    在长庆油田2013年生产的5195万吨油气当量中,石油2432万吨,相当于当年国内石油总产量的12%;天然气346.8亿立米,为当年国内天然气总产量的28.68%。油气当量约占当年国内总产量(近3亿吨)的1/6。毫无疑问,长庆油田为稳定我国油气供应、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增添了重量级砝码。

    大雾对石油钻井的影响_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一公司_中原石油工程公司西南钻井分公司

    长庆油田生产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是西部大开发重点能源区域和历史上“丝绸之路”起源地,也是中亚油、气资源进入东南沿海市场必经之地。西接资源,东接市场的区位优势,使长庆油田在目前和未来我国本土能源战略的基础地位举足轻重。

    提升了中国能源安全主动权

    当前,始于2008年发生于美国并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还远未结束,世界经济在调整中缓慢复苏,国际油价因复杂变化的地缘政治博弈而居高不下,中国从海外大规模的油气进口,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

    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的中国,资源、环境的制约十分突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未来5至10年,国家经济发展对油、气的需求总量仍将上升,同时,受困于近年来半壁江山“雾霾锁城”的影响,天然气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占比快速增长,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油、气资源,仍是今后较长时期内国家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

    “手中有粮,心里才不慌。”把能源安全掌握在自己手里,是中国多年的愿望。一个年产5000万吨大油气田在我国本土上建成,长庆不仅在保障国家油气供应中担当重任,还使我们在国际能源合作中有了更多的底气和话语权。

    建成了国内最大产气区

    长庆天然气迅猛发展,首先给以首都北京为核心的华北地区和陕、甘、宁、蒙区域,建成了安全稳定的气源地。长庆天然气开发起步较晚却后来居上,2003年作为西气东输先锋气率先抵达上海;2010年天然气产量突破200亿立方米,成为国内最大产气区。近3年平均每年净增长45亿立方米,在国内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中,担当着至关重要的民生保障作用。

    长庆天然气自1997年进入北京以来,先后通过12条总长6500公里管道,西输宁夏,北上内蒙,南下陕西,东送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上海及京津地区,给40多个大中城市供气。西气东输一、二线经过长庆气区,使其成为我国陆上天然气管输枢纽,承担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天然气调峰重任。至2013年底,累计生产天然气超过2000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了5.1亿吨标煤,在保护环境、净化空气、建设美丽中国征途中发挥着良好生态效益。

    加速陕、甘、宁、蒙区域工业化进程

    快速发展的长庆油田,助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带动周边油气化工工业集群崛起。近10年大规模的油、气田产能建设,不仅拉动区域工业强省战略加速推进,促进当地工程建设、建材、物流、绿化保洁、农贸、餐饮等诸多行业繁荣,还解决了当地10多万人就业。

    目前,陕北、内蒙古东南、甘肃陇东及宁夏部分地区,依托长庆生产的天然气,建成20多家LNG、甲醇生产及天然气发电厂。随着“气化陕西”、“气化内蒙”、“气化陇东”等民生工程加快推进,长庆油气区域及周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首先用上了天然气,公交车、出租车改用天然气燃料。石油炼化、天然气化工、发电企业的竞相发展,对拉动当地产业升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民生建设,起到实质性带动作用,也给这一区域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打下良好基础。

    引领我国油气开发进入“非常规时代”

    在我国本土上建成5000万吨特大型油气田,对于油气需求数量庞大的中国而言,其现实作用和意义不亚于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事实上,新世纪以来,长庆主攻超低渗油气开发取得的突破,拉动“非常规油气”产量突飞猛进增长。

    鄂尔多斯盆地广泛发育世界上典型“三低”油、气藏,长庆生产的油气,90%以上来自“特低渗、超低渗”。也就是说,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就已步入非常规油气大规模开发, 从低渗透、特低渗至超低渗,长庆油田作为我国致密油气田开发先导性试验区和技术创新基地,探索发展形成的一整套国际领先的“三低”油气田勘探开发配套技术,对于加快当下中国油气开发从常规转向非常规领域极为宝贵。

    “西部大庆”:给我们的启示

    解放思想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长庆油田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解放思想、持续深化认识的过程。实践证明,唯有解放思想,打破固有观念的束缚,才能在解决影响和制约“三低”油气田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问题上实现重要突破,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复杂地下地上条件和内外部环境,“两个战略转移”、“三个重新认识”、“超低渗上也能建设大油气田”等思路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油气田生产实践,并在实践中形成新的认识、思路、目标和举措大雾对石油钻井的影响,开创了长庆油气发展新局面。

    资源控制能力就是竞争能力。无论企业处于低谷期间、调整转型阶段,亦或是快速发展时期,始终把油气勘探放在第一位。没有资源,一切都无从谈起。长庆油田之所以能在持久历练中,一步一步把油田做大,最关键的就是长期致力于盆地油气勘探思路的探索、方法的优化、技术的创新。在盆地复杂地貌、地质环境中掌握了油气形成、储藏、分布的理论和规律,从而提升了资源掌控、资源转化和低成本发展能力,赢得发展新优势。在如今这个科技高度发达和信息传播便捷的全球化时代,技术可以照搬,但能力难以复制,特别是对油气采掘行业,资源控制能力就是主导竞争力。

    拥有核心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全球化时代,没有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始终难以摆脱被动。正是核心技术的形成,让这些被国际知名公司判定为不能有效开发的“低品位油气田”,成就“西部大庆”。当年,长庆用资源换技术,把地质条件最好的区块拿出来与壳牌合作,直到长庆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这个气田南区开发后,合作区才启动开发。与道达尔的合作同样如此。当然,与跨国公司合作中,长庆也受益于其先进技术、管理、文化启发,对创新和完善“三低”油气田开发技术至关重要,但前提是,你若没有独立的创新能力,合作方更不可能把核心技术卖给你。

    转变发展方式需要顶层设计。长庆油田转变发展方式涉及到资源节约、安全环保、质量效益、投资回报等多个层面和环节,没有系统的顶层谋划和设计,仅靠一两个方面“单兵突进”,是难以企及新型工业文明对油气开发需求的。低渗透油气田实现开发的根本出路在于低成本,长庆从转变传统石油工业建设模式破题,创新生产方式,催生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用好市场机制,科学配置各类资源获得可持续发展能量,拉动盆地“三低”油气田开发投资回报率达到25%以上,把“资源、创新、低成本”战略,转化为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成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