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键词:常见天气系统气象学气候学的地理课程

    2年前 | admin | 198次围观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我看到了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知识载体、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学生考核体制等方方面面的变革,我深刻体会到了课改精神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我的教学工作。新课改思想的一个突出体现就是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方式上的巨大变化,我非常赞同,但对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的位置安排上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完全可以把它的位置提前,放在第二节,这样更能体现出课改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常见天气系统 气象学 气候

    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方案已经在辽宁省实施整三年的时间了, 新课改的理念的改变落实到实际当中最大的改变就是对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思想的改变。作为这一次课程改革后第一批新教材的使用者,我认为我是幸运的,因为从新教材的编排上,我完全能体会出编者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地理时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理解地理,应用地理的能力培养,这也正是我作为一线教师所期待的改变。使用教材方面,新课改的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的各章节的顺序老师可以按照自己的讲课思路加以改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教材依然是我们老师讲授和学生学习时最重要的知识载体,它的地位不是一般的辅导材料所能替代的,老师在讲课时也一般都是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课程的安排的。非常感谢编者做出的活动、案例等大胆的改变,它使得地理课的学习更像在学习地理了,正是增加了一些原来没有的案例和活动,使地理课的学习更加灵活,更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也使得我们老师的思想更加灵活、更加大胆了。所以我很赞成这次改革,这次改革激活了我对地理教学的热情,很多新的想法不由自主地在我的实际教学中产生,当然我知道这些想法还谈不上成熟,我想把其中的一些说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在这里我想就地理必修一教材“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中各章节的顺序编排谈点儿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一章中各节的顺序编排对新课改的理念体现的不够明显。

    本章中各节的顺序安排较旧教材有很大的突破。旧教材把“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安排在了“全球性大气环流”之后,“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之前,而新教材是讲解完气候才讲的常见的天气系统知识,其中气候知识更加重视理解,难度也降低了。

    就天气系统和气候的知识联系我认为是值得深思的。如果从专门的气象学和气候学这一学科来看,天气系统属于典型的气象学的研究内容,而气候的形成和气候类型属典型的气候学的研究内容。可以说前者是从比较微观的角度来研究大气的变化规律,而后者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大气的变化规律的,这两部分知识属于一种并列关系,但又紧密相连。近年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当然也和天气系统的异常变化有着因果关系的。总之,它们之间联系的紧密性远非一两个例子就能体现到位的。

    旧教材中本章各节的安排完全和大学课本保持一致,在讲解完大气以及大气运动的基本情况后,先从微观的角度讲解天气系统知识,最后落实到从整体的、宏观的角度来讲解气候知识,知识的系统性体现的非常明显。新教材的改变是讲解完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实际的气压中心知识,就把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介绍出来了,这当然更加有助于学生对于较难的气候形成的理解,可以说和旧教材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相比,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步常见的天气系统,但我认为把“常见的天气系统”安排在气候的后面讲解有欠妥当。因为此时再介绍天气系统知识,和前面知识联系的不太紧密,学生不容易想到天气系统和前面知识的联系,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到底是系统性强的知识更容易学生理解,还是和实际紧密结合的、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我想答案从这次课改的精神中就能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知识来源于实际也是无可厚非的,而各门学科以及知识体系的划分当然都是人为的,所以能够和实际紧密结合并且相互之间能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当然是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

    这一章知识的编排常见的天气系统,无论新旧教材都把理论性较强的大气运动及全球性大气环流知识安排在先,纯理论的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要求很高,要知道学生学习这一章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都是不高的。一方面,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大部分学生对初中的地理知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学生学的很少,甚至知识储备为零;另一方面,学生还没有培养起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第一章地球知识,学生学的基本上似懂非懂,带着这样的心理状态再来学习看不见、摸不到、无形的气体,如果前面的知识都是纯理论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就会学的一头雾水,从而很容易就会造成地理难学的错觉,从而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的各节中,我认为学生感受最深的就应该是常见的天气系统所导致的阴晴冷暖的天气变化了,所以学生学习“常见天气系统”这节会觉得相对比较容易。所以我认为不应该把这节放到最后来学习,这一节的位置应该提前。完全可以讲解完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来讲解本节知识,这样本章的学习效果会好的多,知识间的联系也会体现的非常明显。因为这一节和大气的运动知识联系的最紧密,学生学完理论性较强的大气运动知识,就可以结合实际来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知识,对于后面学到的全球性大气环流知识,学生又可以结合天气系统知识更加形象的来理解。同时对于最后难度较大的气候知识的学习,学生也更容易结合实际情况把它和前面学过的天气系统知识进行比较,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及联系。这样由易(天气)到难(气候),由理论(大气的运动)到实际(常见的天气系统)再到理论(全球性大气环流)再到实际(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本章,更能降低学习难度,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会好的多。同时最重要的是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时必须具备的理论结合实际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学习时多一些自己的思考,由被动变为主动的学习。

    我想如果这样安排,这一章就会由难变易,这对学生高中地理的学习,影响将会是巨大的。关于我的这些还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并欢迎同行们多提宝贵意见!

    注释:

    本文为教师对教材的一点思考,没有从任何杂志中引文。

    参考文献:

    张菀莹主编.《气象学与气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辽宁省普兰店市高级中学地理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