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但雾超100天

    2年前 | admin | 173次围观

    睿娴:浅谈雾霾成因及应对治理的措施与建议

    2013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以下简称:《绿皮书》显示,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雾霾过程增加显著,2013年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7天,较常年日期2.4天偏多2.3天,最近52年来最多的一年,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呈增加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年雾霾日数为25天—100天,局部地区超100天,对于雾霾形成的原因,网络、媒体各方专家众说纷纭。

    对此,我归纳总结一下,主要有三大原因:

    首先,污染物的长期累积,污染物的来源,绿皮书显示:中国雾霾天气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石化能源消费增多造成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其来源包括:热电排放,工业,龙其是重工业,汽车尾气,冬季供暖,居民生活(烹饪、热水),地面扬尘等。

    其次,特定天气条件下,污染物在低空中聚集,形成能见度极低的雾霾天气。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但雾是雾,霾是霾,霾的意思是灰霾,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造成视觉障碍的气态污染物和可吸入或不可吸入的颗粒物等粒子组成体。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长期吸入严重者会导致死亡。雾是飘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具备较高的水气饱和因素,出现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到100%或接近100%。雾随着空气湿度的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雾的出现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雾和霾的共同点就是视程障碍物,在特定的天气条件下,雾和霾都在同时增加并结合或混合在低空中时,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能见度极低的雾霾天气。

    第三、超大规模和密集的城市群,加大了污染物的累积效应,阻碍空气流通和污染物正常扩散。

    还有被大家普遍忽略的第四点: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交通网的不断扩充,地面硬底化的面积在不断增加,上天恩赐滋润大地的雨水未能充分地渗透到地下就被集中流到了沙井、水沟并入河流汇集到了大海。土地因缺少雨水的滋润变得干涸从而产生更多的粉尘。

    第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各种各样的建设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天然植被遭破坏,树林被砍伐,原始森林不断萎缩,代之于人工植被、人工树林、经济林等,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垃圾、污染物等与自然生态之间有效的转换机制遭到破坏,人与自然界的有效交换和交流严重失衡,例如:自然植被树林等所产生的,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氧气也在不断地减少,人体的健康在不断受到威胁,经济发展带给人民的幸福感自然而然随之降低。

    综上所述表露出来的问题和症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城乡建设。

    二、技术落后和缺失有效管理机制的环保措施。

    三、全民缺失天人合一的意识,只追求经济效益和高速发展,忽略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人为破坏了天然的植被、树林、原始森林,导致以上所说的污染物难以得到大自然的有效转换,致使污染物的不断累积和增加,进一步加重空气的污染。

    除以上所列五点的污染物的产生、累积及雾霾形成的解释外,根据我近十五年来对地球气候变化的跟踪、观察、研究发现;

    1、 雾霾是地球村的村民们过度开发生产消耗能源资源雾霾是什么意思,破坏地球的内部结构所导致的。

    2、 雾霾是地球通过自身的运动进行内部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一种表现方式。

    总而言之,雾霾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的产物。

    治理雾霾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科学合理的法治机制。

    一、首先要建立一个全国性城市建设和城乡发展的宏观总体规划雾霾是什么意思,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合理布置城乡格局,有效配置人口密度和生态资源的合理比例,建立合理的生产、生活、商业、活动空间和合理的交通网络。尽可能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与自然之间合理有效互相交换和交流的健康生态环境。

    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1、尽快成立人口密度与生态环境资源配置比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构,确立人口数量和自然植被,树林等自然生态之间互相交换、交流所需要合理的科学比例。

    2、制定有效长期科学合理的全国性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法治机制,把全国各地的城乡规划和建设纳入全国城乡规划和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建设当中,实现有效系统的宏观管理和法治建设。不可让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无序发展,产能过剩等负能量再次释放。尽可能做到各省市的优势资源保持合理配置,以优补劣,共同发展,保持我国整体经济和城乡建设平衡平稳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3、在国家做好城市和城乡发展的前提下,各省市应该按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向社会公开公布本省市乡镇的生产、生活、商业规划和发展计划,接受社会监督,不得以权谋私,超标准越红线违规操作,做到遵纪守法,做好规划,搞好建设,让生产、生活、商业、居住等与自然生态环境形成合理科学有序的比例,为全国人民营造健康的生存环境。

    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累积,逐步实现与大自然之间有效转换。

    1、建立有效机制,加大研究、开发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的投入,通过扩大新能源科研队伍,提高科研水平,尽可能减少破坏地壳内部结构,索取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

    2、提高政府尤其是环保部门的服务意识,建立有效科学法治的管理和服务机制。

    提高治理污染物的科技水平,通过科技发展的方式,有效地把生产、生活、商业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降到最低;提高政府尤其是环保部门的服务意识,对污染企业采取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指导和服务,把节能减排除污染工作真正落实到位,尽可能避免粗暴简单的罚款甚至所谓的“壮士断臂”的处理方式,以免激化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倒闭和人员失业的数量,减少财产和资源的损失,让企业和我国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和谐的发展,实现企业收益,政府减压,群众满意,三方共赢、皆大欢喜的愿望。

    3、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恢复自然植被、林木等,有效地增加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换交流空间。

    建议缩窄人行道,增加马路两边或隔离的绿化面积,减少人工种植的植被、树木,恢复自然的草丛冠木林。这样,既可以减少政府在园林绿化方面的支出,同时,可以减少因人工种植不断整理土地所造成的扬尘,有效地建立污染物的天然转换机制。因天然植物的自然生长,能有效地转化土地中的各种成分,枯枝枯叶的自然覆盖和腐烂,能起到保土保水的作用。

    4、已建成的超大超负荷城市,建议发动广大市民、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楼顶、外墙、阳台等地方多种植绿色植物,有条件的楼房,建议在规则设计时,尽可能让外墙穿上绿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植物缺少,人缺氧,城市居民被污染物包围的压力。

    三、把雨水留住。

    多建城市湿地公园,只有雨水滋润的大地才会万物生长,只有足够比例的湿地才能有效地降低城市中高楼大厦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尽量减少密封式的硬底化地面,想方设法把人行道、马路做成能让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土层的有孔道路,这样,可以迅速把雨水有效分流,减轻或避免城市因下雨导致大面积受淹,既让雨水渗到土层,把污染物转入地下,减少扬尘,又能起到降温、滋润土地,解决干旱问题,实现人与天的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此举真可谓一举多得,好处多多。

    四、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普及科学科普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环保意识。

    广泛宣传,全民动员,全国上下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环保意识,人人树立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理念,真正做到爱护地球,从爱护绿化,减少排放污染物,减少自家垃圾做起。从家庭到单位,从城市到农村,从幼儿园到大学校园,无论哪个角落都应该宣传环保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天人合一知识,人人做到把保护生态环境变成自觉行动。

    [作者简介]

    全睿娴,工商管理博士,“全睿娴地震学说”建立者、研究者。主要社会职务有:中国科学家论坛理事会副理事长,世界杰出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行业发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湛江市文章湾天后宫协会副董事长,北京大学全球领导力研究中心常任理事,等。现担任湛江市汇瑞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湛江市鸿生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因突出贡献和社会影响力,全睿娴女士被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机构授予“中国百名杰出创业女性”“公益之星”“全国敬业奉献劳动英模人物”“中国物业管理优秀企业家”“引领中国2015十大科技人物”等荣誉称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