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15年4月14日公务员考试行测:旱情日益严重

    2年前 | admin | 157次围观

    1、1968年春夏黄淮海地区大旱灾

    1968年,黄淮海地区发生春夏连旱,旱期长,范围广,旱情重。1967年12月至1968年5月整个地区一直雨雪稀少,3月下旬各地先后出现旱象;入夏以后仍继续缺雨,旱情发展;6月底和7月初,旱区发展到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省大部和京津地区及江苏、安徽两省北部,其中山东西北部、河北东南部到10月上旬降大暴雨后旱情方才解除。

    据统计,7-8月份旱情最重,受旱范围最大,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五省受旱面积1330多万公顷;冬小麦生长和大、晚秋作物的播种、生长均受到较大影响或危害。

    2、1972年全国特大旱灾

    全年受旱面积3069.93万公顷,其中北方的旱灾为建国以来所罕见。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宁夏、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先后出现春旱;入夏后,除黑龙江外,上述地区仍然少雨,形成春夏连旱,旱情日益严重,旱区有所扩大,甘肃出现夏旱。

    长期少雨干旱,使土壤含水量下降,严重影响农作物播种及生长发育华北地区春旱,江河水位下降,库塘蓄水减少甚至干涸。据1972年10月1日统计,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山东、河南、甘肃等8省市91座大型水库蓄水量较1971年同期减少100.43亿立方米。水资源减少,导致城市供需水矛盾加剧。

    3、1974年春季北方旱灾

    1974年3-4月,北方大部地区雨雪稀少。黄河中下游以北地区及东北部分地区两个月的降水量一般只有5~15毫米,部分地区不足5毫米,春旱严重。旱区包括晋冀鲁三省大部、陕西中北部、内蒙古中西部以及辽宁、吉林两省西部和黑龙江的绥化、嫩江、松花江等地区。

    据5月初统计,上述地区受旱面积共约666万公顷,其中河北166万公顷,山东180万公顷,山西133万公顷。3-4月,正值冬小麦拔节生长及春播作物播种和幼苗生长时期,因缺雨干旱,土壤墒情差,春播受阻,或播后出苗困难。

    4、1983年夏季华北旱灾

    1983年夏季,华北地区明显少雨。干旱对夏播极为不利,山东省夏播推迟10~20天;河北省夏播作物死苗、缺苗断垄现象严重。河南入夏后,特别是7月份,黄河以北一直无大雨,安阳、新乡连同开封地区伏旱严重,重旱面积60多万公顷。8月份,大秋作物进入拔节抽穗期,华北出现“卡脖旱”华北地区春旱,影响玉米授粉和籽粒饱满导致秋粮减产。

    华北地区大范围、长时间的少雨干旱,造成水库来水量小,蓄水过少,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受到影响。

    5、1992年北方旱灾

    1992年1-2月我国北方地区雨雪稀少,又由于1991年秋季干旱少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发生秋冬连旱。

    时至5月中旬到7月上旬,黄淮海大部地区即山东、河南、河北、山西、苏北、皖北等地持续少雨,总降水量一般只有20~50毫米,比常年偏少5~8成,黄河、淮河、海河干流流量明显偏小,黄河和淮河下游河段一度断流,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夏旱,农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

    6、1997年夏秋北方大旱灾

    1997年,北方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春旱。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等省区部分地区,有不同程度的旱象,其中陕西省旱情较重。入夏后,北方大部地区持续高温少雨,发生了严重夏旱,夏旱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旱情之重是建国以来少见的,与1965年、1968年、1972年大旱年相当。

    由于北方汛期降水少,长期干旱,造成河流流量减少或断流,水库蓄水明显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有关部门统计,黄河自2月7日起,多次出现断流,至11月21日累计断流共222天,断流河段长度曾经达到700多千米,为历史上断流最严重的一年。

    7、2010年:华北及内蒙古中东部夏旱明显

    6月份,北方地区高温少雨,西北地区大部、华北大部及内蒙古、黑龙江南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降水量不足50毫米,东北、华北及内蒙古等地降水量偏少3~8成;同时,上述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偏高。

    7月,北方大部仍持续高温少雨。华北大部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内蒙古大部、陕西北部、宁夏、甘肃西部不足50毫米,上述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8成。

    8月底,内蒙古东部、吉林西部和河北北部的干旱对农作物生长、人畜饮水造成严重影响。干旱造成吉林、内蒙古和河北近600万公顷农作物受灾,至少80万公顷农作物绝收,有197.2万人口、433.4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其中内蒙古数十万头(只)牲畜死亡。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资料整理)

    标签: 降水量内蒙
    发表评论